足球报专题撰稿/陈永
写在前面的话
4月11日,本报刊登了记者撰写的《姚鲁下课?库卡下课?还是自上而下的机制改革?!》一文,对鲁能俱乐部的整个投资模式和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该文提出,鲁能需要全新且清晰的投资模式和管理机制,需要更为透明的现代企业制度。该文得到了鲁能方面,包括鲁能更高层的重视。鲁能上上下下对于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比外界更加强烈,因为身在其中,他们比外界更能感受到自身的困境。记者了解到的信息更是表明,国网高层对此也有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
“在我们内部,懂足球,或者说懂得管理,了解鲁能弊端的人大有人在,但鲁能整个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的层面非常多,也非常复杂,单纯靠几个清醒的领导自身的努力不足以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改革,改革要想实施,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作为支撑,更系统的内部沟通达成共识,也需要外界持续的关注和呼吁。”一位无法透露姓名的鲁能内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对鲁能来说,与投资模式确立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改革同样重要的,还有俱乐部的内部管理整顿和肃清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员,越来越多的部门设置,越来越多陌生的面孔,鲁能的身上带着清晰的“大企业病”烙印,更为重要的是,鲁能始终没有解决俱乐部员工管理的关键问题:俱乐部的员工清晰地被分为电力编制员工和招聘员工,更为要命的是,两者在收入、所承担的责任上,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收入和责任更是呈现倒挂的趋势,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俱乐部内部的管理和运作,甚至对整个俱乐部氛围产生致命的影响。
如果把鲁能比作一个长跑运动员,这个运动员在前期还可以健步如飞,但如今,大企业病缠上了右腿,森严的国企等级缠上了左腿,而心脏,因为电力员工和招聘员工鲜明的对比,以及激励制度的缺失甚至是负激励制度,已经不堪负重。如此包袱沉重,还谈何健步如飞?谈何超越对手?
【上部】两大怪现象
人越来越多,电力职工越来越多
作为半政府化的电力公司所属俱乐部,鲁能在发展前期还可以很好地控制冗员的问题,但随着鲁能的发展,冗员越来越多,统计显示,单纯鲁能俱乐部的员工数量比当初膨胀了三倍,更让人惊讶的是,越来越多的电力编制职工开始大规模“入侵”原本专业性极强的俱乐部。
在解读鲁能内部管理制度真正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这两个让人惊讶的现象。
【员工暴增】
餐厅都快坐不下了
到过鲁能俱乐部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走在俱乐部办公大楼,随处可见陌生的年轻面孔,有记者就打听:“怎么这么多不认识的人啊,感觉以前俱乐部所有人都能叫上名字,现在很多人见都没见过,他们是干嘛的啊?”
他们是干嘛的?恐怕鲁能的老员工都说不明白。有人曾经到鲁能员工餐厅就餐,结果就餐的场面让这个人差点崩溃:“全是人,以前在老俱乐部的时候,餐厅那么小,吃饭的都坐不满,现在餐厅大了很多,吃饭得找个犄角旮旯挤挤才能坐下。”
如今的鲁能俱乐部到底有多少工作人员,恐怕没有人说得清楚。“中午在餐厅吃饭的就要有七八十个人。”一位鲁能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目前,鲁能体育文化公司下属1个公司(鲁能泰山发展有限公司)、2个球队(鲁能足球队和鲁能乒乓球队),9个部门(综合管理部、发展策划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媒体公关部、市场营销部、竞赛训练一部、竞赛训练二部以及技术信息部),此外还有鲁能足校。其中除鲁能泰山发展有限公司、鲁能乒乓球队、负责乒乓球的一个竞赛训练部外,其他部门主要为鲁能足球俱乐部负责。
不算球队教练、球员,不计算足校工作人员,不算乒乓球俱乐部人员,不算鲁能泰山发展公司人员,不算翻译,不算队务,不算司机,不算场地工,物业人员和保安因为是外聘公司派员,同样不计算在内,单纯俱乐部高层、中层、综合部、市场部、竞训部、人力资源部、媒体部、财务部、发展策划部等俱乐部管理人员,人数就在70人以上,如果算上翻译、管家班、司机、场地工等辅助人员,人数远远超过百人。此外,有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数据:“不算鲁能足校、保安、物业以及教练和球员,整个体育文化公司(包含乒乓球)的员工在190人左右。”
很多鲁能的老员工都记得俱乐部初创时的局面,当时鲁能俱乐部在新基地一路之隔的老俱乐部基地办公,整个俱乐部,电力职工(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部门负责人)就十几个人,外聘的员工二十多个人,加起来就三十来人。
但那个时候的鲁能,照样获得2004双杯王,2006双冠王,照样在中超大杀四方。当时,每个员工都有很多任务,整个俱乐部很忙活,但所有工作照样有条不紊。“现在,感觉干活的还是那些人,剩下的人不知道在干什么。”有人这样描述鲁能俱乐部的现状。
比如鲁能俱乐部内部一个并不是很核心的部门,之前两个人就把工作干得非常顺利,但突然,这个部门陆陆续续就来了4个年轻人,原本很简单的工作现在6个人在做,这让一些老员工大跌眼镜:“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呢?想不明白。”
人员的急速膨胀,带来的必然是效率变得低下:内部沟通的成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人浮于事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攀比的心理成为主流。实际上,就算有如此众多的员工,有的专业人员的工作仍旧不堪负重,甚至经常性加班,而另一部分员工坐在办公室里,无比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