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倒挂的激励机制
专业人才成为电力官员的附庸
所有学过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内部完善的激励制度是企业前进的关键所在,而大企业病,恰恰反映了激励制度的缺失,乃至出现负激励制度。所有学过企业管理的人更知道: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这包含激励制度,同样包含人文精神,包括企业的忠诚度。
另一个层面,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同样饱受非议,原因就是大学行政化,学术成为官僚的附庸,所以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改革重点便是去行政化:摆正行政和学术的关系,不能错位,更不能越位。
在鲁能的发展过程中,激励制度倒挂、人文精神缺失、专业人才成为行政人才的附庸现象越来越严重,而这才是影响鲁能管理制度的根本。
【激励机制倒挂】
干得多拿得少,干得少拿得多?
在鲁能队的发展历史中,本土球员和外来球员的薪酬差异一直是球队头疼的事情,在此期间,有内援拿到了远高于鲁能自己培养的本土球员的年薪,为此引发了鲁能本土球员的严重不满,期间鲁能一度大幅度提升本土球员的年薪,以达到起码的平衡。
薪酬平衡也是鲁能俱乐部在引进内援时考虑的重点,鲁能曾经试图引进一名非国内顶尖球员,给出的年薪大约比鲁能本土培养的顶薪球员稍低,但远高于普通球员,然而有俱乐部开出超过500万的年薪,为此鲁能不得不放弃,因为如果鲁能也给出这个价格,将严重影响整个球队的薪酬平衡。
在俱乐部员工方面,薪酬平衡反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说起来,诸如球员和教练,也是非电力员工,他们的薪酬自然非常高,一些专业人士,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年薪,比如翻译等,因为他们是专业人才,原本在社会上的薪酬就比较高。
但就普通员工而言,目前一名鲁能普通员工的收入在4000元左右,这还是经过了一次较大幅度的提薪之后拿到的工资,除此之外,每场比赛赢球,这些普通员工可以获得100元。从年初到现在,将近5个月的时间,鲁能中超赢球6次,亚冠赢球2次,足协杯赢球1次,每名普通员工一共可以获得900元的额外收入,平均到每个月也就200元左右。
那么,电力编制员工到底可以拿多少钱呢?没有人知道,甚至有可能并不是很高,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不久的,收入也不可能太高。然而,至少鲁能普通招聘员工的共识是:电力员工的收入远高于招聘员工。这种对比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平等条件下进行的:比如年龄相近、工龄相近,另一个原因是,原本电力员工的收入普遍就比较高。
这种员工身份的对比,其实在很多行业都会出现,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事业部门”,很多合同制员工也选择了默认,因为他们明白,这种现象并非一家公司所独有,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潜规则。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大家都有同样的能力,同样的工作量,工资的差异或许会被默认,但在鲁能内部,真正撑起俱乐部日常管理事务的,其实恰恰就是这些招聘的合同制员工。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招聘员工,都是俱乐部非常需要的人员,否则俱乐部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招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俱乐部必然承担大量的工作,记者了解到的消息表明,一些招聘员工非常累,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累成狗”,比如为外教和外援服务的人员,工作范围包括家政服务、陪购服务等等,基本处于随叫随到的状态。但电力编制的员工,他们到来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另外一些因素在发挥作用。
如此一来,收入和责任就呈现了一种倒挂的现象:拼命干活的人,拿的钱并不多,拿钱多的人,其中一部分人并不干活,或者干着一些根本无所谓的工作,有无皆可。
这种倒挂的激励机制,才是影响俱乐部内部管理真正的问题所在,随着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真正决定俱乐部工作质量的合同制员工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而电力编制的员工则浑然不觉,觉得一切都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