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的忠诚度】
“我们都不是俱乐部的人!”
一家俱乐部要想发展,必然需要那些工作时间长、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尤其是国企俱乐部,比如鲁能,总经理和中层干部更换相对频繁,专业的老员工可以大幅度缓解俱乐部管理人员更换带来的问题。
他们是俱乐部最为宝贵的财富,一名鲁能的总经理要想真正熟悉俱乐部,根本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只要充分和这些老员工进行沟通,信任他们,那么这名总经理完全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俱乐部管理,熟悉球队管理。
但这些最宝贵的财富,在俱乐部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呢?一个让人惊讶的调查结果是:绝大多数合同制老员工竟然不是鲁能俱乐部的人。
在最早的时候,鲁能俱乐部的招聘员工都是和鲁能俱乐部签约的,当时鲁能虽然也划分为电力正式员工和招聘员工,但他们都是鲁能俱乐部的人。从2008年开始,鲁能俱乐部便不和这些员工签约了,一家挂有鲁能字样的人才服务公司开始和这些员工签约,因为挂有鲁能的字样,而且当时新劳动法也没有实施,所以员工基本没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然而,随后的变化让鲁能合同制老员工们崩溃了:在和那家挂有鲁能字样的公司签约两次之后,上面决定更换签约公司了,首先,这些员工需要签署一份解除工作合同的备案,随后再和一家已经没有鲁能字眼的人才服务公司签约。“我们已经完全不是鲁能的人了。”鲁能招聘员工抱怨,他们甚至表示:“还不是怕我们变成无固定期限合同吗?”
实际上,这种现象绝非鲁能俱乐部所独有,也不是鲁能俱乐部领导可以解决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原本就有薪酬和责任倒挂的现象,如今他们更是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问题,当自己都不是俱乐部人的时候,忠诚二字,他们又该怎么写下?要知道,他们可是俱乐部真正的支柱。
忠诚度降低也带来了人才流失,鲁能一名普通的按摩师,被挖到了其他俱乐部出任主管队医,鲁能一名普通的管理人员,被一家俱乐部挖去当副总,而消息显示,随着一些有钱的投资人进入中甲,目前鲁能管理层也收到不少橄榄枝,许以非常高的职位和待遇。只不过,山东人骨子里比较保守恋家,让鲁能的人才还不至于完全流失。
【行政化弊端】
高管没一个专业人才
吴金贵在鲁能过得并不如意,最后也是黯然离开。当时,时任山东电力集团总经理的李同智引进吴金贵的时候,他一定想到了专业化这个方向,但他很可能没有想到,吴金贵是这些年来唯一一个出任鲁能高管的专业人才。当然,鲁能俱乐部初创期并不包含在内。
这些年来,从总经理到副总经理,以及总经理助理,鲁能的所有高管几乎都是电力员工,目前主管鲁能俱乐部的7位高管(1位总经理、1位党委书记、2位副总经理、3位总经理助理)都是电力员工。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说到底还是行政级别作祟,因为高管意味着电力员工可以获得副厅、正处,至少是副处的行政级别。
鲁能俱乐部确实有一些专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比如竞训部经理赵峰、副经理范学伟,技术信息部经理张海涛、副经理侯志强,球队副领队刘金东等。说起来,他们的提升得益于刘宇推进的专业化进程,但即便刘宇,也无法解决“去行政化”这个最大的难题。
这些所有的中层,在俱乐部的作用就是参谋,就是干活,而在决策层面,单单7个高管就可以让他们完全靠边站。实际上,这还只是鲁能俱乐部层面,在整个鲁能体育文化公司,高管的数量更加众多,因为还包含鲁能乒乓球俱乐部的高管、鲁能足校和鲁能乒乓球学校的高管,他们也都是电力人。
在这样的氛围下,懂足球,也懂得俱乐部运营的合同制老员工很难完全发挥作用,他们的努力只能改变俱乐部微小的一部分,如果他们的努力能够影响到高层的决策,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我们甚至可以说:鲁能专业人才真正发挥的作用,不到他们自身实际水平的三成。
从这个角度讲,鲁能要想在总经理层面引进专业人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对于这样一家大企业而言,没有人能够接受一个外来人领导一群正式编制官员。实际上,如果能够在副总经理层面、技术总监层面、领队层面引进专业人才,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
球队方面情况也非常相似,包括库卡在内的巴西团队有8个教练:2个助教、3个体能教练、1个队医和1个守门员教练,中方虽然庞大的保障团队,但完全在教练组没有声音,这种臃肿的人员和断裂的沟通,也让人无比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