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观点评论>正文

吴睿鸫:"三公"之外的预算支出也应盯紧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2013年4月19日【评论0条】字号:T|T

  备受关注的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18日启幕。据统计,截至18日20时,已有80多家中央部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各自的部门预算。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9.69亿元,这一数据比去年预算执行数减少1.26亿元(详见今日本报A4版)。

  在舆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中央“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实现“负增长”,这不仅兑现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三公只减不增”的庄重承诺,也符合民意,并表明预算监督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三公”经费作为预算监督的切入点,一些地方不仅做到公开透明,而且预算也趋向细化、量化,更便于公众监督。可是,“三公”经费毕竟不是财政预算支出的全部,所占比例很小。以广东省2013年省级预算为例,其中安排三公经费8.64亿元,占全省公共预算7556亿元的0.1%。

  当然,笔者倒不是说“三公”经费不需要监督,只是想说,“三公”经费之外的预算支出也应盯死。譬如,2013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支出近3.3万亿元,占比达到47.8%,特别是教育支出4132.45亿元,同比增长9.3%。但是,这些庞大的预算支出,是否用到该用的地方,会不会被挪用?再如,在科技支出方面,2013年中央预算2500多亿元,占比达到3.7%,这些经费会不会被“硕鼠”侵吞?会不会被人以“办公用品”的形式中饱私囊?这些都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以保证预算支出用到刀刃上。

  之所以担心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缘于现行预算“只问花钱不看效果”的资金分配机制,导致了逼着人大手大脚乱花钱的怪现象。要想真正实现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有效监督,就目前而言,至少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民众要参与整个预算过程。在我国,预算过程和与预算相关的文件,长期作为国家机密,大都对普通公众保密,而在许多国家,包括预算进程、听证和审议、正式文件都必须向公众公开。所以,政府首先要持有“公开预算天不会塌下来”的理念,不妨把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预算拿出来讨论,哪些项目能上,哪些项目缓上或不上,项目建设需要多少资金,公众不仅有参与权,而且有决定权;项目编制通过后,如何实施,公众也可以提出意见。

  其次,形成三位一体的监督财政支出体制。除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进行监督外,公众也要对预算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比如,民生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后,让公众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监督工程的验收等;要利用“第三只眼”,加强媒体的强势监督,以强化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日常监督;与此同时,在新《预算法》的修订中,应规定问责机制,对各级政府的预算进行“实质性审查”。

  此外,建立“结果导向型”的考核机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仅要管好“钱袋子”的出口(投入尽量少的钱),更要评估预算的产出效率,只有建立一套“结果导向型”考核机制,才能倒逼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有了这样的决心,公众挺直监督的腰杆,不仅有助于降低“三公”经费预算,而且“阳光财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河北 公务员)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