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葡萄藤上脱贫记|临沂发展大棚葡萄尝到甜头,贫困户有了养老钱

  近日,在莒南县文疃镇曾经的贫困户宋瑞华承包的葡萄大棚里,晚熟品种已经丰收。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邱明 摄

  相比传统农作物,种植葡萄能给农户带来5倍的收益。在临沂市平邑县武台镇、莒南县文疃镇、费县费城街道等地的产业扶贫中,都将目光瞄准到发展大棚葡萄种植上,打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的脱贫致富样本。

  村里建起合作社

  贫困户分红工钱全都有

  平邑县武台镇偏居临沂版图西北方,古时候武山之下建有练兵台。如今,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在这里打响,一座座扶贫车间、种植大棚闻令而起。在这期间,南武沟村就是一个生动样本。

  1983年,南武沟村的老书记到莱阳参观学习时,带回一批葡萄苗。十来年的光景,不仅整个南武沟的土地种满了葡萄,再往北的西武沟、东武沟、武沟都长满了葡萄。到2014年前后,大棚葡萄已经成为占据市场主体的强势产品,果型、口味、价格都远超露天葡萄。武台镇筹资200多万元,对那些拿不出钱建大棚又有劳动力的农户给予补贴。

  今年52岁的赵治肖,从1995年开始种葡萄,是村里第一批发展大棚葡萄的农户,靠完善技术和扩大规模和产业链条走上富裕路。2016年,镇领导有意让他成立葡萄种植合作社带一带村里的贫困户,由镇上筹集项目扶贫资金为其建设基础设施扩大生产规模,定期缴纳租金给贫困户分红。

  “都是本乡本土的,谁也不愿看到有人日子过不下去。”其实,在镇领导上门做工作之前,赵治肖就已经向村里的贫困户伸出援手,村民孙思圣是受益者之一。孙思圣的妻子患有癫痫,大女儿因病早逝,他既要照看还在上学的小女儿又得照顾病情渐重的妻子,赵治肖除了资助孙思圣的小女儿上学,还安排孙思圣到其葡萄园打工。

  “如果不是扶贫政策,我家现在得吃不上饭了。”孙思圣说,合作社的收益定期给予分红、妻子看病有医保,再加上可以到合作社打零工的工资,让他们家的日子算是有了奔头。

  对赵治肖牵头成立的葡萄种植合作社,镇上统筹资金建成沼液储存池,铺设管道,让养殖场产生的有机肥能直接输送到地头,供贫困户免费使用。还建设葡萄长廊、停车场等观光采摘设施,吸引游客前往。2018年,镇里又投入扶贫资金建起8个钢结构高效温室大棚,产生的租金带动5个村61户贫困户脱贫。

  借地建大棚生财

  贫困户有了养老钱

  在与平邑县相邻的费县,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费城街道新刘庄是少有的省级扶贫工作重点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全村只有耕地630亩。依托政策兜底、产业分红,该村建档立卡的10户26名贫困人口已在2018年全部脱贫。

  各级统筹拨付的产业扶贫资金有限,如何让钱生钱,给贫困户带来稳定收益是个考验。新刘庄大部分耕地都种上了葡萄。2016年,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费城街道将刘家庄筹划中的扶贫项目定为建设适合蔬菜、花卉、果品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的简易大棚。

  “土层不到40厘米,建起大棚肯定没人租。”筹划建大棚搞种植扶贫项目时一度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境,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金介绍,村子没有合适的土地建大棚,一筹莫展时他们把目光瞄向了村外,协调在新刘庄东侧的老君崖流转了一片紧靠大路的耕地解困。

  另外,新刘庄位置偏僻,周边富余劳动力较少,为让项目扶贫资金发挥更大效能,当地政府统筹多级拨付给新刘庄的扶贫资金,在费县县城北侧建起一个标准化厂房,吸引了当地一家家纺企业入驻,每年为新刘庄带来5.6万元的收益。

  村民刘玉军是受益者之一。“腰不好干不了重活,打工只能干点钱少的轻巧活,有扶贫受益后才攒下些钱。”2018年,刘玉军“入账”各项扶贫帮扶资金共计6450元,这笔钱抵去日常开销后干零活挣到的钱他就可以用来还账。

  环绕的大山一度阻隔了新刘庄的致富路,也最大程度保留了这里“山村老家”的古朴风貌。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后,旧居的石头墙,巷道上的石板路,以及绕村而过的潺潺溪水,吸引着向往田园风光的游客不断涌入。

  村里还依托当地的葡萄资源,对葡萄品种进行改良后打造了7个采摘园,带动葡萄产业升级,增加农户收入。而规划中的民宿、农耕体验园、果品交易市场等一批旨在进一步提升乡村游品质的项目也即将落地。

  镇上扶贫办主任是位海归工科男

  10月16日上午临近下班的时间,莒南县文疃镇一栋综合办公楼内,镇扶贫办主任李晓鹏一米八的个头格外醒目。与身边这些常年在田间劳作的村扶贫协理员相比,李晓鹏的面容略显清秀。协理员们并不知道,李晓鹏是当地少有的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乡镇干部。

  2008年10月,李晓鹏从青岛科技大学转赴位于德国波恩的科布伦茨应用科技大学就读测试与传感器专业,此前他在国内学的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成回国后,李晓鹏在2016年参加公务员招考被录用分配到文疃镇。取得了工科双学位的他,把“工科男”身上常见的专注、高效等天性自然地带到了扶贫工作中,并让他在扶贫工作中脱颖而出,工作不到一年即被任命为文疃镇扶贫办主任。

  文疃镇多山,在该镇宋家庄的扶贫大棚建设时,李晓鹏和同事在选址上避开山岭沟壑,挑了全村最平整、土壤最厚实的一块水浇地。他们还把水管铺到每个大棚门口,让农户拧开水阀就能用上水,大棚的骨架、卷扬器也要挑最好、最便捷的产品。这让宋瑞华这样的贫困户感受到了便利,宋瑞华患有股骨头坏死,治病基本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两个孩子还差点因为没钱而辍学。

  2017年村里规划建起大棚葡萄扶贫园后,宋瑞华承包了一个大棚,第一年下来就赚了2万,再加上每年的低保、残疾补助等8000多元的政策性收入,一家人总算从穷窝里爬出来了。2018年底宋瑞华又承包了一个大棚,一个种早熟品种,一个种晚熟品种,大半年都有葡萄出售。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