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是第66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2届“中国麻风节”。25日上午,省城西郊腊山脚下、王府庄村以北的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住院部,因为这个特殊节日的到来,变得好不热闹。
这个平素偏远幽静的院落,住着几十位麻风休养员。他们多数无家可归,把这里当成了终老一生的港湾。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的社会,所以也称为“麻风村”。
作为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住院部主任,于德宝常被人们叫做“麻风村村长”,十几年来,他带领着医护团队,把一位又一位麻风休养员从残肢断臂的落魄中,拉回到幸福的生活里。
是医生
守护着麻风病人的健康
麻风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经过几代人努力,麻风病患病率逐年下降,打从2012年开始,济南市常住居民中便已经没有新发的麻风病患者。但是,由于麻风杆菌嗜神经的特点,很多患者都留下了肢体的残疾。
来自长清的何秀芬就是其中一位。
她在年轻时感染了麻风病,造成了右下肢的神经损害并发生了足底溃疡。这些年来,溃疡时好时坏,一直不愈合,2018年夏天后,她足底的溃疡更是迅速增大,呈现菜花状向外增生,并伴有恶臭。
去年9月,于德宝接到当地皮防所电话,说病情可能很重,便赶了过去。
“打眼一看,我就猜是鳞癌。”见到何秀芬的那一幕,于德宝记得很清楚。“她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但是空气里还是有一股腐烂的味儿。”
何秀芬被于德宝接到了住院部,诊断为麻风足底溃疡继发的皮肤鳞癌,肿瘤大小约17cm×10cm大小,属巨大型皮肤鳞癌。
在经过抗炎、营养支持等治疗后,2018年重阳节当天,何秀芬接受了右下肢截肢手术。虽然失了一条腿,却一举除去了40多年的病痛。
而最近,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争取到了一家协会的善款,将在春节后为全省80多名因麻风病导致残疾的患者免费安装假肢,何秀芬也会因此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麻风残老、重症的救治与收治,是于德宝的主要工作之一。命运的齿轮从2006年底,就将于德宝与麻风病患连接到了一起。
当时,医院为加强住院部管理与临床医疗工作,准备选派一名医师去住院部工作,于德宝第一个报了名。
于德宝记得很清楚,刚到住院部工作第一天,在查房过程中,休养员老杜说自己的脚趾疼痛、颜色变黑,已经按照“冻疮”治疗了一周,不但没有什么效果,而且比前几天还加重了。
于德宝仔细检查发现,老杜右脚的3个脚趾已经发黑并出现坏死,足背也有两处淤斑,而且摸上去右下肢及足背皮肤温度低,他考虑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时给予了药物治疗,病人病情很快好转并恢复到了正常功能。
老杜和他的妻子逢人便说,是于主任给他保住了这一条腿。打那以后,麻风休养员们就都知道,病房里来了个好医生,有什么问题都愿意找他看。
是亲人
不戴手套的检查好暖心
于德宝坦言,刚到麻风病房工作时,他也有过忐忑,毕竟未经治疗的麻风现症病人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是,每天看着这些已经千疮百孔的麻风病人,看着他们满怀渴望却有家不能回的目光,于德宝知道,他要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最好的治疗,除此之外,还有亲人般的关爱。
溃疡是麻风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长时间的恶性刺激后,能够转化成癌症并散发出恶臭。接触之后,身上都会长久存留一股难闻的气味。虽然这样,但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今年74岁的老周老家是商河县,不到20岁就被检查出麻风病,当时家里经济本就困难的他,在确诊患病后,更没了成亲的希望。他一个人生活了多年,直到2009年,被于德宝介绍到了这里。
“幸亏于主任,不然我可能就瘫了。”老周说,去年正月,他感到身体不舒服,手脚抬不起来,就在于德宝查房时提了一句。
没想到,于德宝十分重视,把他送到综合医院去检查,结果被发现脑梗和心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周的病情好转,除了行动有些缓慢,并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其实,老周对于于德宝的感激和信任,是源于一件小事。
“我们这个病,即便是好了,人家也会离得远远的,我们也习惯了那些异样的目光。但是,于主任不那样。”老周说,这些年,他没少到处看病,接触到他的医护人员大多都会戴着手套。唯有于德宝,做检查时连手套都不戴。
确实,对很多人来说,“麻风病”就像一张标签,一贴就是一辈子。不过,也有幸运者,比如亓玲。今年36岁的亓玲在23岁时,因为毛发脱落等症状就医,结果被确诊麻风病。不久后,就住进了这里。
“神经疼的时候,不管多晚,喊他都会过来。”亓玲说,她从未见过如此对病人有耐心的大夫,当她无意间提起自己眉毛掉光了不好看时,于德宝竟然主动提出,帮她文眉毛。
亓玲说着,撩开额前的刘海,一对弯弯的眉毛就跳了出来。“后来,我就出院了,结了婚、有了孩子,但还是会回来看看,于大哥他真的就像哥哥一样。”
是管家
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管
“不管什么时候打电话,有事情于大哥都会赶过来。”亓玲说,每天下班前,于德宝都会先去病房巡视一遍,问问大家还有什么事;为了让大家能及时找到他,他的电话从不关机。
谁的亲人最近没来、谁家亲人来得勤,对于大家的情况,于德宝都了如指掌。每天查房,他都认真仔细,不走过场,遇到病友不开心的时候,他就到房间里帮忙开导,甚至联系其家人来看望。
于德宝告诉记者,有句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但对麻风休养员来讲,情况却正好相反,他们是“人已老而无亲”。如今,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相当一部分休养员都把病房当成了家,他们在此安度余生。
也是因此,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的社会,所以也称为“麻风村”,作为住院部主任的于德宝,作为“村长”,常被休养员们亲切地称呼为“大宝兄弟”。
今年34岁的韩云老家在云南,2岁时和妈妈一起来到山东,结果妈妈在她16岁那年离家出走,她在山东没了亲人。2008年,韩云与男友在一起生下了女儿,但还没等到领证,就被确诊为麻风病。在家治疗失败,在2010年10月转院过来。也许是因为长期服用药物,韩云在2018年又被检查出肾衰竭。
但是,早在检查出麻风病后,韩云与男友便分开了。无依无靠又没有收入来源,韩云治病住院治疗的花费,都是于德宝垫付的。
除了眼前的“村民”,于德宝还挂念着“村”外散居的麻风病人。在济南市开展了麻风家庭病床服务的10多年来,他坚持下乡入户,为患者送医送药,并给予生活上的救助。
于德宝透露,一些麻风休养员去世后,他们的亲人因为害怕传染而不敢上去帮忙穿寿衣,经常是医护人员给处理后事,“每一位麻风病人背后都有一个辛酸的故事,我也会尽自己力所能及,希望给这些残老的麻风休养员们一个幸福的晚年。”
(文中所有患者姓名皆为化名)
(生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