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黑乎乎的“铁葫芦”在煤炉上不停地转动,很快,随着围观的孩子们捂上耳朵,“砰”的一声巨响,香喷喷的爆米花就出锅了,孩子们欢呼雀跃。这传统爆米花的场景,勾起了不少人的童年记忆。六旬老汉张荣龄年轻时学会了这门手艺,便一直靠此养家,至今,还经常出现在淄博街头。他坚守这门传统手艺已有40年了。
铁锅“葫芦”转呀转
1月14日上午,淄博气温虽略有回升,但寒风依旧刺骨。张荣龄骑着三轮车在淄博中心城区政通路西首停了下来。他把做爆米花的全套工具卸车摆好,准备开始一天的营生。他平均一周来一次,附近小区不少业主都是他的老顾客。
张荣龄先把煤炉放好,接上鼓风机,再将电线接在三轮车的电瓶上。接着,他端出一盆炭,煤炉有余火,用铁勺给煤炉里添炭后,打开鼓风机,明火渐旺。张荣龄从车斗里舀出一碗玉米粒,倒入外形好似“葫芦”的铁锅中,加入一勺食用碱,封上锅盖,再用两根铁棍将铁锅锁紧。
“你看,加热前,一点压力都没有。”他指着铁锅一端的压力表称,传统爆米花用的铁锅叫粮食膨化器,对火候和压力有要求。
爆的时候,需不停地转动铁锅,让锅内的粮食受热均匀。每一锅爆米花需加热10分钟,如果压力超标,爆米花就煳了,但压力过低也会使爆米花不熟。
在张荣龄身旁是一个长约3米的布口袋,这个口袋一头被厚厚的橡皮圈支撑,另一头则用线绳系着。他说,之所以用这么长的口袋装爆米花,是因为刚出锅时,气压大,气压能将爆米花喷出好几米远。
他放慢速度,拿起铁棍,将铁锅端起,使铁锅头冲布口袋,“砰”的一声,他用铁棍撬开锅盖,烟雾四起,爆米花出锅了。
听到响声后,有3名过路的市民围上来。张荣龄邀请大家品尝热乎乎的爆米花。
年轻学来老手艺 如今生意难做
张荣龄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黄集乡,今年已满60岁,回想起与爆米花结缘,还要从40年前说起。他当时在生产队干活,跟师傅学会了爆米花。那时候农村生活困难,孩子们几乎吃不到零食,他走街串巷做爆米花,那时,爆米花对孩子们来说是奢侈的零食,因此,顾客很少,他的收入也不高。
“给别人爆一锅米花,只收2毛钱加工费。一天下来,还赚不到2块钱。”张荣龄说。
1988年,他经老乡介绍去上海谋生,在那里也是靠爆米花赚钱养家。刚开始生意不错,慢慢地他这门传统手艺就失去了市场。
2003年,他跟随子女来到淄博,他依然想靠爆米花谋生。但随着市场发展和顾客口味变化,传统爆米花在口味上难增新,失去了很多年轻顾客。
张荣龄觉得爆米花在冬天生意相对好一些,虽然天气冷,但靠着煤炉,比较暖和。夏天生意会很差,买的人少,靠着煤炉感觉太煎熬。
“加入香料和奶油,就会粘锅,米花爆不成。”他的爆米花是用普通玉米和大米为原料,只有原味和甜味两种口味。他坦言,如今来买他爆米花的顾客多数都是老年人,买回去给孩子吃的。他现在爆米花用的铁锅已跟随他21年了,这是他守业过程中的第二套工具。
“年龄大了,干不动了,顾客也越来越少了。”他表示,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传统爆米花这门手艺会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大家的回忆。
来源: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