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德州10月25日讯(记者 王佳亮 禹城台 刘伯冉 吕秀华)德州市科协派驻禹城市莒镇董屯村第一书记李桂发,因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绩显著,今年三月份,被村民留住继续担任第一书记”的事迹在当地一度传为美谈。如今半年过去了,这位第一书记在第二任期里又带领着村民在做哪些事情,一起来看看。
李桂发1974年出生,1991年入党,2014年底从部队转业到德州市科协,现任禹城市莒镇乡董屯村挂职第一书记。这几天,他正和村民们一起,忙着对村里新建成的首批30个蔬菜大棚进行棚体收尾和棚内整理,再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这批大棚将全部种植上西红柿。
李桂发挂职的董屯村是南部乡镇的偏远村庄,这次搞大棚种植,在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此从2017年初开始,李桂发几乎跑遍了省内所有的蔬菜种植区考察学习。
李桂发说:“这几个棚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不但是种植户对大棚抱有很大希望,其他没有种棚的却想要种的群众也对这里有着很高的期望值,所以我干这项工作压力在这里,忙点、累点倒是无所谓。”
为了让不懂技术的村民放心种植,李桂发成立了合作社,从大棚棚体建设到蔬菜的种管销,免费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直在外跑运输的村民梁玉华,卖掉自己的两辆6轮车,第一个报名,认筹了4个大棚,目前,30个大棚已全部认筹到户。
梁玉华说:“感觉李书记是位给老百姓干实事的人,我一看有这么好的政策,就积极报了名,铁了心跟李书记干事儿。”
为了带领董屯这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脱贫致富,李桂发从2016年驻村以来,就一直吃住在村里,不但帮村里建起村级活动场所、硬化了道路,他还发挥科协的职能优势,成立了农业种植协会,带领村民种植马铃薯、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同时协调10多万元资金用于扶贫,在村里建起了面粉加工厂和榨油厂,一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万元,实现零的突破,全村2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莒镇乡董屯村残疾人刘福禄介绍说,多亏了李书记和程书记,给村里上了扶贫项目,在这里干活,每个月收入1500块钱。
2017年年初,李桂发又探索出“村社融合、合股经营”托管农民土地的新模式,通过镇村合作,规划建设了600亩地的种植园区。可是眼看着首批30个大棚建设开了工,李桂发一年的挂职期却到期了,2017年4月,全村上演了挽留挂职书记的感人一幕。
禹城市莒镇乡董屯村党支部书记程发军:“一说李书记要走,社员们纷纷都到办公室,大家跟我说李书记不能走,他给董屯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董屯的变化很大。这样的共产党员不能让他走,再留一年。社员们都纷纷落下了眼泪。”
李桂发说:“董屯村才刚刚踏上‘征程’,还没有见到‘硕果’,我也不甘心。群众和镇党委也愿意让我多干一年,我就多留一任期。”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厚望,李桂发不但在村里建起了大棚,还为村庄规划出“三步走”的战略,即,首先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然后通过上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最后通过建设王克寇英雄故地,打造以红色基地为依托的田园旅游区,最终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李桂发说:“之后又建了一个葡萄园和草莓采摘园,能实现采摘、游玩于一体,并且还有红色旅游项目,逐渐打造田园综合体,这是发展的目标。”
不光带领董屯村致富,李桂发还在农业种植协会成立了党支部,将周边几个村的村支部书记吸纳为支部成员,加强党支部凝聚力,带领周边村共同致富。如今,如何帮助村庄致富,李桂发已经探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思路。
李桂发说:“村庄致富出路就在村社融合上,重点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增长点放在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亮点就在创业创新上。”
每天奔波在30个蔬菜大棚之间,帮着种植户贷款、采购先进设备、邀请专家授课、协调水电等事宜,李桂发一忙起来就是半个多月不回家。但是看着大棚户火热的干劲和致富的迫切心情,这位第一书记在第二任期上干的更加有激情。
李桂发说:“作为第一书记,真蹲实住,就能接地气;真抓实干,就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真意,就能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这样做,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记者手记:李桂发书记一直憧憬农村未来发展的“六变”,即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在此,我们真心希望李书记能够带领更多群众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也希望他所盼望的农村“六变”愿望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