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莱城区和庄镇与淄博石马镇交界处,从和庄镇往淄博方向看,对面道路宽,配套设施齐全。图为莱城区和庄镇与淄博石马镇交界处,从和庄镇往淄博方向看,对面道路宽,配套设施齐全。
图为莱城区和庄镇与淄博石马镇交界处,从淄博往我市方向看,道路变窄,无任何配套设施。图为莱城区和庄镇与淄博石马镇交界处,从淄博往我市方向看,道路变窄,无任何配套设施。

  要把推进偏远山区扶贫综合开发作为全市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加快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工程,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作为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具体抓手,政策扶持、适度倾斜,整合资源、集中打造,压茬推进、连片开发,多方参与、落实责任,大力实施村庄整治提升、土地综合开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等工程,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推动偏远山区村由“塌陷带”向“隆起带”转变,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摘自市委书记王良8月11日在“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上的讲话

  为彻底改变偏远山区村“外面像个村,进村少见人,老屋没人住,地荒杂草生”的“山窝窝”形象,未来5年,我市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攻坚———“政策阳光”照亮350个山村

  新闻背景

  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偏远山区村内道路硬化率不到30%,自来水经常有水率不到50%,文体娱乐设施覆盖率不到40%,近一半的村五年内没有新建住房。由于生活不便,加之与我市接壤的周边县市区发展水平较高,村内青壮年常年到淄博、济南等地打工,有的为了孩子上学搬到了其他地方,很多老年人被子女接到了城里。而我市每年用于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的各类项目达30多项、资金都在亿元以上,而用在偏远山区村的资金不到10%,这些区域已成为政策的“空档区”。如果这种政策倾向得不到及时扭转,偏远山区村将随时有可能从临界贫困滑向深度贫困,造成脱贫攻坚工作的极大被动,不仅影响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全局,更会影响这些地区群众对全市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甚至是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

  8月16日上午,在莱城区和庄镇东平洲村村委办公室,村支部书记胡芳正拨打市扶贫办电话,咨询打井事宜。“我们村最大的问题是吃水困难,目前村里只有一口400多米的深水井,一遇到旱季,全村人的饮水就无法保证。”胡芳说。

  东平洲村位于莱芜东北部山区,距离莱芜与淄博的交界处仅有几里地,由于处于丘陵地带,缺水、交通不便,这些年发展十分滞后。与东平洲村相隔不远的车南峪村离博山更近,往年收看电视都是淄博的频道,无法收看我市的广播电视。村支部书记姜来海说:“因为离博山太近,很多人都去淄博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幼妇孺,村里发展后劲不足。”

  东平洲村和车南峪村的现状仅仅是我市偏远山区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我市偏远山区村的数量及人口约占全市行政村和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大多处在临界贫困状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外面像个村,进村少见人,老屋没人住,地荒杂草生”,是部分偏远山区村的真实写照,村如此,所属镇街道发展滞后也就不难理解。以莱城区和庄镇和相邻的博山区石马镇对比为例,对面基础设施完备,整体环境打造较好。“一线之隔,同一条路对面石马镇标准双车道,有边沟路基路灯,而我们这边的路仅有7米宽,不仅如此,对面围绕石马水库投资数亿元进行环境打造和连片村综合整治。”和庄镇党委书记王峰说道。除了基础设施落后于与我市接壤的周边区镇,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也发展缓慢。

  在S907省道南博山镇路段,除了硬件设施基础较好外,道路两侧都是成片的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而通过X002道路进入我市苗山镇后,道路两侧全是玉米和地瓜等传统的农作物。“我们村环境好,山绿水清,各项基础条件也很好,就是因为村集体没有一点收入,与对面博山的村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我们最盼望市区镇能通过资金政策扶持带动俺村发展。”地处X002道路,与淄博交界的苗山镇西邢村党支部书记高发祥说。

  西邢村有大面积的山岭地,但是由于土质原因,不适宜大面积发展林果业,便尝试从传统农作物玉米地瓜种植转向蔬菜生姜种植,目前该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种植了40亩生姜,效益较好。但因缺乏资金和技术,目前也仅仅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规模发展。

  苗山镇党委书记曹卓然介绍说:“苗山作为东部山区典型的农业型乡镇,确立了围绕特色农业发展做文章,但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基础设施以及河道治理需要投资的地方多,辖区85个行政村近一半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因此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尤其是经营性收入压力巨大,需要市区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

  长期以来,受传统惯性思维和工作方法影响,各级政府在扶持农业农村发展上有着很强的“锦上添花”偏好,发展基础越好的地方得到的政策实惠越多,对普遍处于临界贫困状态的偏远山区村往往关注不够,甚至成为了“被人遗忘的角落”,区域发展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必须把偏远山区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同推进区域解困与个体脱贫,这既是立足莱芜实际、统筹区域均衡发展的经济问题,更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体现对标看齐的政治问题。”市扶贫办主任狄杰友说,“让政策的阳光照耀到每一寸土地、惠及到每一个群体,这既是偏远山区激发发展活力、改变落后发展面貌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如今,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上明确提出,将偏远山区村扶贫开发作为落实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的重要举措,上升为市级重大发展战略,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攻坚,从2018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偏远山区“换新颜”。

  路径

  指导思想:按照优美道路连线、美丽乡村连片和带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脱贫的“双连双带”思路,利用五年时间,对我市偏远山区村进行综合改造提升,协同推进区域解困和个体脱贫。

  开发原则:主要是政策扶持、适度倾斜,整合资源、集中打造,压茬推进、连片开发,多方参与、落实责任。

  实施范围:重点是指行政区域与博山、章丘、新泰、沂源、岱岳等县市区交界或处于市内多个镇街交界的农村地区,主要集中在茶业口镇北部、雪野镇北部、大王庄镇西北、牛泉镇西南、高庄街道南部、颜庄镇南部、艾山街道南部、汶源街道东部、里辛东部、辛庄镇东部、苗山镇东部、和庄镇东部、羊里镇北部、口镇东北部等片区,约350个村。

  开发目标: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所有偏远山区村均达到地成、水成、路成、林成“四成”要求和特色产业发展好、基础配套条件好、公共服务保障好、生态宜居环境好、和谐文明管理好“五好”标准,实现民富、村强、镇壮“三赢”目标。

  实施步骤:从2018年开始,每年集中开发70个左右的村。

  主要任务:编制项目整体规划,实施村庄整治提升,开展土地综合开发,发展壮大特色农业。

  责任分工:按照全局谋划、分组推进的原则,组建5个工作组,由市扶贫办牵头的协调推进组、由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与渔业局、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牵头的土地开发组、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委农工办牵头的乡村治理组、由市农业局牵头的产业发展组、由市财政局牵头的资金保障组。

  镜鉴

  临沂费县费城街道以乡村连片治理推进农村美农民富

  近年来,临沂费县费城街道抢抓省乡村连片治理试点机遇,集中实施了许家崖片区19个村的综合整治工作,对每个村庄都进行个性化、特色化规划设计,建设了一批“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田园景观,打造了以石屋、石墙、石坝、石路、石碾、石磨和古树、老井、汪溏为特色的山村风情,开发了黄梨赏花采摘、千亩油菜花基地、沂蒙风情荷花园等旅游项目,年旅游人数达到50万人次,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美丽、农民富裕的多重目的。

  适用开发模式:乡村连片治理主要是立足山区山、河、泉、石、林、田等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片区为单位,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提升、环境卫生治理等综合整治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特色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养生等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一批乡土味道浓、吸引能力强、产业基础好的美丽宜居村庄。

  钢城区汶源街道以山区土地综合开发盘活农村资源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钢城区汶源街道就已引种黄金蜜桃,但因山岭灌溉难等问题,土地产出效益不高。2003年以来,汶源街道按照“等高线绕山转,直堰成直线,弯堰成弧线,地平如镜,土细如面,外高里低倒流水,土层60cm深”的要求,大力推进山区土地综合开发,短短几年时间蜜桃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0万亩。同时,以此为依托,借势规划建设了集“生态、自然、文化、旅游、观光、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区,年均旅游人数达到20万人次,土地种植效益提高了5倍以上,户均收入4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以山区土地综合开发盘活农村资源的路子。

  适用开发模式:山区土地综合开发主要是大力推进以土地整治、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山区土地综合开发,以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提升特色产业、旅游休闲、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发展水平。

  淄博博山区源泉镇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村整体跃升

  自2007年以来,博山源泉镇通过采取“公司+联盟+合作社+农户”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强力推动土地流转,大面积推广猕猴桃种植,打造了沿淄河万亩猕猴桃产业带,带动沿河两岸发展起了农业主题旅游。2016年,该镇猕猴桃产量已达10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户均增收3.5万元,旅游采摘超过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0万元,猕猴桃产业成为改善农村面貌、带动群众脱贫奔康的支柱产业,淄河两岸也由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滩涂变成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

  适用开发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主要是从地理特色出发,在整山脉、整沟峪、整河流上下游等空间相近、山水相连的区域内,连片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形成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

  述评

  构建“大格局”推动“大扶贫”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推进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区域解困和个体脱贫相结合,通盘考虑,一体谋划,整体推进——构建“大格局”推动“大扶贫”

  偏远山区村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明确将偏远山区村扶贫开发作为落实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的重要举措,上升为市级重大发展战略,并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攻坚,体现了脱贫攻坚阶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鲜明导向。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发展的角度看,偏远山区存在的短板也是发展的潜力,危机当中蕴含巨大机遇;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农业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看,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将会释放巨大消费潜力,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具体到我市的实际情况,偏远山区普遍山好、水好、农产品好、文化好,拥有土地两万多公顷,山场面积约六万公顷,大小溪流近千条,大南山山楂干、独路小米等具有莱芜特色但尚未大规模开发的优质农产品资源近30项,长勺鼓乐、花鼓锣子等传统文化和青石关、鲁国兵寨等历史遗迹以及兵工厂、云台山和尚洞等红色文化资源近百项,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群众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局面将会根本扭转。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是扶贫办一个部门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着力构建市区镇村四级联动、行业部门相互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来全力推进偏远山区扶贫综合开发。也只有树立系统思维和统筹理念,立足基础优势,加强全局谋划,强化资源整合,注重整体推进,偏远山区才能实现由“塌陷带”向“隆起带”、由制约全市发展的“刹车器”向拉动增长的“发动机”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