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老爷们不懂浪漫?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仨发生在山东

  谁说山东大汉不懂浪漫,在七夕节到来之际,小编盘点了齐鲁大地上曾经发生的爱情故事,突然发现,中国人口口相传的四大爱情故事,有三个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

  牛郎织女

七夕节就是纪念这一对的。七夕节就是纪念这一对的。

  经过专家考证,“牛郎织女”故事原来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始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

  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每至七夕节,牛郎官庄的妇女都会兴致勃勃的用纸折出金元宝,供奉在织女洞中。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石碑以前非常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梁山伯与祝英台

  自古至今,关于梁祝的传说,可谓流传广而久远,遍及国内外众多地区,其内容也大致相同。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省微山和诸城的说法。

  (一) 微山版本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有个梁祝文化园。

  据了解,在2003年10月,明武宗正德年间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杯”在这里出土,这是中国十处梁祝墓中唯一有梁祝故事且内容比较详细的石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

  墓碑全文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二)诸城版本

  在诸城,相传《梁祝》的传说最早始于晋代或南北朝时期。在位于诸城市相州镇的梁山屯村,老人们声称,梁山伯就是梁山屯人,梁山伯的乳名叫伯孩儿,自幼体弱多病,家中早年富裕后败落,仅供梁山伯读了三年学。后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村东南的小梁山上读的书,旧时的学堂遗迹尚存。两人私定终身,十八里相送就送到今天石桥子镇的石桥上。

  当梁山伯得知祝父已将祝英台强行许配马文才后,相思成疾。病入膏肓之时,他对母亲说:“我死后不到别处葬,就埋在里丈河北崖。”因他知道马文才家就在当今安丘市官庄镇的马家庄子村,英台出嫁必经此地。山伯说完便一命归天。

  而诸城市石桥子镇的祝家楼村,村人亦称祝英台是该村祝员外之女。祝家共三支,英台排行第九,小名九红儿。当时祝家楼共有四楼,位于村四角,东北楼即是祝员外家居。祝员外为英台许下婚事后,英台三日不食,至婚期已到出嫁上轿时,方提出必走里丈村北,否则绝不上轿。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该村祝姓村民都矢口否认有英台其人。多少年来,凡是表现《梁祝》内容的戏剧、电影、鼓词等,一概不准进村演出,也不许祝姓村人到外村听看。据说祝家认为,本族出了这样一位女子,没有家教,有辱门风,故不得宣扬。有专家认为,这样的否定,反而恰恰证实了祝英台确是祝家楼人。

  董永与七仙女

黄梅戏《天仙配》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黄梅戏《天仙配》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董永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博兴县志·人物志》中载:“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陈户镇)去墓数里有董家庄,永故宅也。”“董家庄在今博兴县陈户镇,位于县城北二十余华里,西去汉千乘县城遗址三十余华里,在汉代属千乘郡千乘县地。”可见董永的故里在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

  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2000多口人全姓董,相传是董永的后人。据村民介绍,这个村祖祖辈辈都以“孝”为本,相传祖先董永自幼丧母,父子相依为命,董永为了生计而学会女人的针线活儿,祖辈相传至今,因而,董家村60岁以上的男子都会纺线织布。

  董永的主要事迹有:(一)家贫、少失母,独养父;(二)鹿车载父,肆力田亩;(三)父终,无以葬,自卖身于富公以供丧事。他的这一事迹,为世人所敬重,为历代所颂扬,并被收录在《二十四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