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国耻纪念日。8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公然侵略我国东三省。这一天,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国耻日,成为其后几乎所有中国报章上的焦点新闻。淄博市民刘长征精心收藏的几十本(卷)半个多世纪前的老报刊,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翻阅历经半个多世纪前的这些中国报刊,老报章上刊载的抗日新闻、反战民情、和平祈愿,以及九一八事件亲历者的讲述,那段让人惊心动魄的民族抗战史,又历历在目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刘长征收藏的部分老报刊。

  “应澈底明瞭国难的真相”

  中华民国20年也就是1931年的9月18日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这一几乎被我们每个人熟知的历史事件,当年却是一个让人无法探知的谜团。那天晚上,沈阳柳条湖附近那条铁路上到底出现了什么人,那声震动世界的爆炸声又是谁制造的?没有人知道。第二天一大早,日本人主办的《满州报》、《盛京日报》便在沈阳街头发布了张学良军队发动“满州事变”的新闻,当天,日本的东京日日新闻和朝日新闻也发行了“满州事变”号外,内容全篇一律的是中国军队挑战关东军制造了满州事变。报上说,当时,送报的人腰系铜铃以百米的速度在大街上呼喊各家各户买号外。不明就里的日本民众纷纷响应,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这段历史被中国的新闻记者们真实地记录在了当年10月31日出版的《生活周刊》上,在这本周刊的1005页上,中国记者真实还原了当时日本新闻界混淆视听的真实情况。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时日本扶植的伪满州帝国,还在小学课本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伪编。在1931年出版的一本由当时满州帝国政府主编的国民学校满语国民读本第六卷上,侵略者不仅大肆宣扬大东亚共荣,宣扬效忠日本天皇,而且还无耻地篡改了九一八那段真实的历史。在该书一篇名为《九月》的课文中,就明明白白地写明了“满州事变纪念日是张学良的军队在柳条湖破坏铁道的日子”。

  幸运的是,那时的中国新闻真实地记录并还原了这段历史。当年9月26日出版发行的《生活周刊》,第六卷第四十期首页上,开篇的小言论发出了“应澈底明瞭国难的真相”的呼吁。中国民众不相信中国军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于是,中国报章上一连串关于九一八的报道和揭密行动也前仆后继地开始了。

  在1931年10月17日出版的《生活周刊》第四十三期上,一篇纪实通讯翔实地记录下了几名东北大学生在九一八之夜的感受。在这篇文章里,一个学生说,当天夜里九点半钟,他听到第一声炮响。这与现在许多史料记载不同。记者查阅的目前大多数史料都均记载说,当晚10点20分左右,日军开始行动。这篇文章的细致描述,为还原那段真实历史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对研究当时的真实历史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而当时最早报道这一事件的中国新闻杂志《国闻周报》1931年第8卷上,则有对这一事件的详细描述。

  “甯死不屈的保护国权”

  九一八事件的爆发,激起了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抵制日货、支持国货,青年学生上街游行,要求抗日救国,表示将团结一致宁死不屈,一部分学生投笔从戎,社会各界也纷纷发起援助卫国健儿的行动。当时的《生活周刊》第四十三期首页言论的标题即是《甯死不屈的保护国权》。这是民众的呼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庄严誓词。

  后来的一些中国报章也都详尽记录下了当时民众团结一致抗战的表现,捐款献粮,从军抗敌,这样的词汇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抗战勇士更是成为全民族的英雄。第四十八期《生活周刊》的首条言论标题是“我们何以尊崇马将军?”,马将军就是当时的抗战英雄马占山。

  在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内,全民抗战的热潮便经新闻报刊,传播到了全中国。宁死不屈保护国权、誓死保家卫国成为那时候的民族主旋律。

  每一个周年纪念都血泪斑斑

  战争的硝烟可以暂时掩盖山河的秀丽,却不会抹杀一段真实的民族历史。从1932年起,中国报刊都开始了大规模的九一八周年纪念报道,从还原历史、追寻历史真相开始,到鼓励民众抗战卫国、保护国权,每年的这一天,关于九一八国耻纪念日的报道都血泪斑斑,充满了民族感情,成为凝聚全民族信心和力量的特殊日子。

  在九一八一周年这天的《申报月刊》上记者看到,不仅有当时东北义勇军英勇抗击日军的文字,而且还大篇幅的配有纪实新闻图片。当时的《长城》半月刊,在一周年这天的新闻头条,就是《痛定思痛的九一八!》。九一八事件二周年时出版的《国闻周报》则是一期独立的“国难二周年纪念号”,报刊的文章全部与九一八事件有关。当时的《大公报》在两周年纪念日这天,也推出了“九一八纪念特刊”,大公报甚至特派记者赶赴东北进行全面调查采访,战地记者采写和拍摄的现场新闻报道和新闻图片,成为当时中国新闻的亮点。

  这一天的《大公报》说:“九一八沈阳城头一夕的炮声,辽吉黑热四省的领土便相继沦陷,这不能不说开世界史上一个国耻的新纪元。国人对这一个深痛的国耻,应该怎样的反省澈悟,激励奋发,以谋将来的前雪。”

  老报章上这些发人深省的文字,80年后,仍然让我们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让我们记住80年前的9月18日吧,记住中国报刊记录下的这段真实的民族抗战史!(董振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