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资讯 >山东资讯>正文

临朐县艺佳吕剧团:一个庄户剧团的11年坚守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2013年2月22日【评论0条】字号:T|T

  ◆临朐县艺佳吕剧团,克服重重困难,11年为乡亲们演戏1700多场,还担负起传承濒临失传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姑戏的重任。

  □本报记者 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 刘明志

  “老汉我忙里偷闲转回家,自从我办起了养牛场,贪忙顾不得常回家……”1月24日上午,在临朐县九山镇九山村一块空地临时搭建的简陋舞台上,浓浓乡土口音的周姑戏唱腔,让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人群中一位叫张广吉的老人坐在马扎上眯着眼跷着二郎腿,跟着台上的吹拉弹唱摇头晃脑打着拍子,很是惬意。“这出戏的名字叫《神秘的笑声》。前几天就听说剧团要来,我心里一直惦念着。这出周姑戏好长时间没听了,今天终于饱了耳福。”张大爷笑着说。

  正在演出的这支只有16人的庄户剧团,就是常年活跃在临朐城乡的临朐县艺佳吕剧团。从成立之初的吕剧表演,到如今专唱已有200多年历史却频临失传的地方戏——周姑戏,11年一路走来,剧团已为父老乡亲演戏1700多场。

  “我们这些演员以前都是下庄户种地,因为喜欢传统戏剧才走到了一起。”在临朐县城关街道北五里村的一处四合院里,团长冯太平对记者说,剧团2002年组建,从起初的六七人发展到现在的16人。60多岁的板鼓师傅李本乐就是剧团的元老之一,从剧团创立之日到今天,他一天也没离开过剧团。5年前他得了肺病,常常胸闷憋气,但演出时从来没出过差错。“我现在出门必带两样东西,一是板鼓,一是药片。其实,老伴和孩子也对我不放心,劝我别干了,但是他们拗不过我,一天不摸摸这板鼓,我手就痒痒。”李师傅笑着说。

  冯太平的妻子聂文琴说,“为了支撑这个剧团,家里2003年就把3亩地转包了出去。我们把地包出去时与对方达成了协议,不要租金,只要求对方供给些蔬菜,够剧团人员吃就行。”谈到生存环境,冯太平感到很无奈。他说,像我们这种庄户小剧团,经费一直是最大的问题。最初,走一场戏演出费四五百元,还能勉强支撑,近几年,虽然一场能有1000元左右的报酬,但除去路费、道具、服装、化装等费用,所剩无几。如果对方管顿饭还好,要是不管饭,一场戏下来也就能发给每个人二三十元钱。

  “乡亲们爱看,是我这些年坚守这块阵地的最大动力。虽然有时观众不是很多,但只要还有人看,就不能让它失传,就要唱下去。”冯太平说。2009年,随着对戏曲的更多了解,冯太平得知发源于临朐、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周姑戏面临艰难的境地,全县会唱周姑戏的还不到10个人。当年6月,周姑戏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戏种的形势更加紧迫。几经考虑,冯太平毅然决定将剧团由原来的吕剧表演逐步转变为唱周姑戏。

  “我俩打零工挣的钱全部投在了这个剧团上。虽然困难很多,可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冯太平说。2011年10月,在临朐县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冯太平剧团表演的周姑戏获得了最佳团体奖。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