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的段秀丽是乳山市诸往镇人,她的儿子12岁,身体发育一直不好。前不久,段秀丽带儿子去威海市区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做检查,结果是患有自闭症。由于家庭拮据、丈夫服刑、治疗费用高,段秀丽失望地带着儿子回了家。为帮助段秀丽和她的孩子,笔者通过多方努力,为其在乳山市找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但结果却令人遗憾。
4月12日,笔者在市区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见到了段秀丽。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她肤色黝黑,脊背微驼,一件看起来不合体的外套裹着她瘦弱的身体。
段秀丽告诉笔者,她的儿子今年已经12岁了,身体发育一直不好,无法跟人正常交流和沟通。前不久,一直为儿子犯愁的她听说威海市儿童福利院免费接收身体残疾的孩子,于是想把儿子送到这里,来了以后才知,这里只接收七周岁以下的孩子。在威海市儿童福利院,一名工作人员发现她的儿子很像患有自闭症,便提醒她带儿子去市区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检查一下,结果初步断定她的儿子患有自闭症。“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孩子发育迟缓,哪知道他得的是自闭症啊!”段秀丽深陷在沙发里自责地说。
“我们根据孩子表现出的语言沟通障碍、社会交往本质性障碍、刻板性行为等方面,初步判断他患的是自闭症。要想进一步确诊,还需要再过来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检查。”这家康复机构负责人王老师对笔者说。
采访中段秀丽告诉笔者,这里的治疗条件是不错的,但1个月1800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却让她无法承担,而且家里还种着地,婆婆患有哮喘,公公腿脚不便,都需要她来照顾。
得知段秀丽的情况,王老师表示愿意为其每个月减免300元的费用,但段秀丽仍表示无力承担。
儿子9岁才会走路,至今只会喊“爷爷”
2002年10月28日,段秀丽幸福地当上了妈妈,儿子的降临,给她的家庭带来了幸福和欢乐。
让段秀丽没想到的是,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幸福却离她和这个家越来越远,因为儿子在长到两岁多时仍然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每当看到周围与儿子同龄的孩子在父母搀扶下快乐地走路,咿咿呀呀地喊着“爸爸”“妈妈”,段秀丽和丈夫冥冥之中感到了一丝不祥。两人抱着儿子去北京儿童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发育迟缓,这个结果让段秀丽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她觉得儿子的病不是那么严重,她坚信儿子慢慢会长大长好的。没想到,直到七岁儿子才开始说话,可至今只会喊“爷爷”;九岁才会走路,平时很少与家里人有感情交流。
说到儿子的优点,她幸福地笑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2006年,段秀丽的丈夫买了一辆二手汽车,准备用来拉货在村子里做点小生意,不料在朋友怂恿下踏上了盗窃之路,被判刑15年。丈夫服刑后,年幼患病的孩子、患哮喘的婆婆、年迈的公公、腰腿疼的母亲、家里承包的十七八亩地,这些重担一下子都压在段秀丽的身上。早晨五点多,儿子就要起床,她要赶紧帮他收拾好,然后带着他到外面去晒太阳。春耕秋收时节,她会带上儿子与公公一起到地里干活。这么多年来,她从没有给自己买过化妆品,衣服鞋子都是远在北京的大姑子寄来的,儿子的衣服都是亲戚、邻居家的小孩穿过的旧衣服。2007年到2009年,婆婆身体还行的时候,段秀丽把孩子交给婆婆照看,她到邻村一服装厂上班。
“我经常自己偷着抹眼泪。”段秀丽说,不是因为自己有多辛苦,而是看到儿子不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心里就感觉难受。“我儿子从小就喜欢车,看到车就笑,看到别人开车也会咯咯地笑,还喜欢看武打片、战争片等,还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从小就喜欢音乐,听到动感的音乐就跟着一起跳。”说着儿子这些优点,段秀丽幸福地笑了。“有一次,我和孩子在家吃饭,孩子的爷爷来了,孩子当时拿起饭塞给他爷爷,他爷爷当场感动得哭了。”说到动情处,段秀丽的眼角湿润了。
“儿子每一点进步我都会很欣慰。”
由于段秀丽无力承担这家康复机构的费用,当日,她领着孩子回家了。
段秀丽走后,母子俩的身影在笔者脑海中挥之不去,笔者决定帮一帮他们。笔者经多方打听,了解到乳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可能会接收段秀丽儿子这样的孩子。
几经辗转,笔者联系上该校副校长郑女士,郑女士表示,学校可以对残障儿童进行义务教育,直到初中毕业,这期间,每月只收取残障儿童几十块钱的生活费。不过,接收这类孩子之前需要对其进行面试,只要孩子能生活自理就可以。
昨日,在笔者的安排下,段秀丽带着儿子早早赶到该校去面试,令人遗憾的是,她的儿子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学校决定暂时不能接收。尽管如此,段秀丽对校方和笔者表示了谢意。
“儿子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很欣慰。”段秀丽说,以后,她会生活中慢慢培养儿子的自理能力,争取让他早日进入这所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以便能早日感受到她的爱。(实习生 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