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在德州德城安居苑1号楼,62岁的彭桂芳正在收拾着屋子,只有55平方的家被她整理得井井有条。彭桂芳说,多亏了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照,才能住上这么实惠的房子,多年来在外租房,居无定所,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62岁的彭桂芳正在收拾着房子。62岁的彭桂芳正在收拾着房子。

  拖家带口租房,随时担心“被赶走”

  今年3月底,62岁的彭桂芳和60岁的老伴韩长泉搬进了德州市中心城区建筑面积最大的保障房小区德城安居苑,政府的保障房政策实现了老两口在德州安家的愿望,两人终于不再为了房子而四处奔波。

  9月23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彭桂芳。刚刚收拾完碗筷的她,正打算和楼上邻居外出一趟,此时,外孙女在客厅茶几上写周末作业,老伴韩长泉刚刚从楼下遛弯回家。

  半年前,老两口还是租住在随时都要为房东腾房的出租房中。彭桂芳坦言,自2008年追随丈夫来德州打工,自己至少搬过六次家。

  2004年,韩长泉所在的禹城某食品公司倒闭,公司只补贴给每位员工几千元的遣散费。韩长泉失业后,开始独自一人到德州打工,彭桂芳便在老家照顾老人和一对上学的儿女。

  2008年,韩长泉把老婆孩子接到德州,女儿打工儿子上学,彭桂芳就在家里照顾全家人的饮食起居,四口人租住在城区一处月租300元的房子里。彭桂芳说,“在城市打工一开始赚钱不多,回到老家的话,在农村种地挣不到啥钱,如今老家仅剩不足两亩地,都是邻里帮忙打理。”

  由于工作调动,韩长泉时常在济南工作,彭桂芳便和儿女搬到稍偏远的铁路宿舍租房。直到2010年,彭桂芳突发脑血栓,导致右半边身子行动不便,夫妻俩才回到禹城老家专心养病。一年后,两人再次回到德州务工,在城区十三局东区租了一处房子,月租600元。2015年5月,原房东着急用房子,老两口又搬到了新领域国际花园小区。

入住公租房,有了安稳家入住公租房,有了安稳家

  2010年,来德州照顾丈夫已有两年的彭桂芳,突发脑血栓,导致右半侧身子行动不便,韩长泉放弃工作回到禹城老家照顾相濡以沫的妻子。“当时得知到妻子的病情,自己就已经下定决心要照顾好她下半辈子。”

  一年后,身体逐渐好转的彭桂芳再次陪丈夫来德州务工。韩长泉在德州找了一份长途押车的工作,货车司机每天给各加油站运输油品,他负责油品押车工作,老两口的生活再次回归到平稳安逸的状态。

  直至2015年1月的一天深夜,韩长泉下夜班,骑摩托车回家的路上发生车祸,事故造成他的眼部、头部、腿部等11处不同程度受伤,在经历过妻子重病后,丈夫又遭遇到车祸,这个家庭再次变得岌岌可危。

  彭桂芳回忆起丈夫受伤的场景,仍感到心有余悸。在病房里躺了半个月时间的韩长泉,依旧不认识任何人,让她感到生活顿时没有了色彩。而出院后,丈夫只能拄拐行动,记忆力远不如同龄人,还要定期回医院复查病情。由于当时肇事司机逃逸,高额的医药费耗费了家庭半生的积蓄,对于在德州安家,更是不敢想。

  转机出现在2014年春天,彭桂芳在朋友那里了解到市里出了保障房政策,特地请朋友带她去市房管中心咨询,“政府考虑得很周到,标准划分得非常细,工作人员服务很贴心,拿出政策明白纸,逐条给我讲,直到我明白,一点也不嫌烦,当时我心里暖暖的。”同年7月,彭桂芳和丈夫提交申请,经过层层审核以及公示后,获得了入住公租房的资格。彭桂芳说:“来德州十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安稳的家。”

  连房子带储藏室,每月130元租金

  “小区路面平整干净,道路两旁种了常青苗木,还建有供大家伙休闲的凉亭,大门外不远处就是超市和公交车站,新房都是双电梯,腿脚不方便也不怕了,而且房间都是简装好的,热水器都有,儿女给添置的冰箱、空调家电,老家拉来的茶几,电视柜。。。。。。”彭桂芳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家里的情况。

  如今,彭桂芳的身体恢复如常,老伴韩长泉也丢掉双拐正常行走。她每天骑着三轮车载着丈夫去市场买菜,每周五晚上做好饭菜,迎接外孙女的到来。

  “今年3月底入住,连房子带储藏室全部加上每月才130元租金,对我们来说能负担得起。”彭桂芳说,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笑容。

  近年来德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2016年德州外来务工人员全部纳入公租房申报范围,在准入条件上更加宽松,审核标准更加严格,后续相关服务更加完善。

  据悉,德城安居苑项目位于新华街道小于庄辖区,是德州市中心城区“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第二个保障性住房项目,也是德州中心城区建筑面积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原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3万㎡(20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0万m2,原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3600余套,现共开工建设公租房1464套,经济适用房362套;总投资概算8亿元,配建部分商业、幼儿园等配套设施,户型建筑面积45㎡、55㎡和65㎡三种。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 记者 贺莹莹 朱迎雪 通讯员 葛彬 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