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孔维克作为孔子后裔,并不是“生而优则仕”。

  据他回忆:十岁时失学在家近两年,那期间父亲流亡东北,他成天干着割草喂兔子、耧柴禾的活儿。小小年纪便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母亲。在孔氏家 规祖训中女性是被极力地束缚着,或者说地位很低的,但恰恰因为这位贤德的女性,孔维克才成为“孔子后裔中唯一活跃在现代中国画坛的成就卓著的人物画家”。这简直就是对孔子所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理论的一个反证,不知维克对此作何感想。这当然是题外话了,不足为训。

  其实,以心理教育的原理来看,善良和贤德这样的品质,基本上源於早期的家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起的影响是终生的。以善良为宗,与谦恭为伍……这样一些品格在儒家来看大都应成於少幼的培养。

  “二 ○○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四川汶川一带发生特大地震,震幅逾十万平方公里。顷刻之间,山裂城崩,河悬地陷,房倒屋塌,万民生埋,电波传讯,全 国牵心,举世瞩目。我们的总书记胡锦涛亲临灾区慰问、解困,人民的好总理温家宝於灾后几小时内即赶赴一线指挥救援。解放军及公安武警官兵出动十一万余众, 如神兵天降,飞临灾区中心,他们用倔强的扦杆撬出一个个奇迹,用磨烂的双手掏出一个个生灵,不放弃每一次救援,不抛弃每一个生命,为人性的升华奏出了一曲 慷慨悲歌,为民族魂魄的凝聚塑造了一座巍峨丰碑。”

  这是孔维克在主题创作《不抛弃,不放弃》上书写的跋文。他在组织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的画家直面生 活、情系灾区、赈灾义卖的同时,於大地震发生一周后以最快的速度,策划组织了全国第一个抗震救灾主题创作展。他和几位画友共同创作的这幅表现解放军广大官 兵英勇抗震救灾的主题性作品,也是这次大爱无疆——山东美术界抗震救灾主题创作展中最有分量的创作之一。后来这幅画被特邀参加了中国美协在北京主办的情系 汶川——全国抗震救灾特展,并被选入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当初,孔维克从媒体里目睹了“四川汶川顷刻之间,山摇城塌,河悬地陷,万民生 埋,这一人类历史上罕见之悲剧”。在灾难发生一周内,日夜伏案,几经构思,数易其稿,孔维克构思了以纪念碑式的构图来讴歌解放军战士抗震救灾的英勇群像。 他们以流泪的画笔,“急就章”地完成了《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他和画友真情实感的率真流露,是灾难敲击心灵的感人瞬间的再塑。

  在完成了解放军救灾形象塑造后,他感慨道:“我们无可苛求它枝枝节节的精细和完美,却可赞美它粗头乱服的真情和震撼,它拥抱生活的生命活力,直面人生的人文精神。”由此我 们了解了孔维克心性里的向善和正义力量。我们后来也了解到他以前在抗洪救灾、修路架桥、抗击“非典”等活动中有许多义举和善举,不由使我们肃然起敬。

  大灾大难是悲怆的,可由灾难所凝聚起的那种关爱精神却是温暖的,形成的那种民族精神却是壮丽的,展现的那种民族的意志更是伟大的。体现在救灾行动上的那种民 族的凝聚力和艺术家最先感受到的一切,孔维克以及和孔维克一样的画家们承担起了这一责任并把它表现了出来,变成一种精神动力。这是顺应儒家“成教化,助人 伦”的理想的。正如《公车上书》、 《不抛弃,不放弃》也表现了某种无私奉献的思想、坚实的使命感和一种忧国忧民的思绪理念,给人以思考。当然,还有儒家最敬重的善良和贤德这样的品质在里面。

  (作者系著名美术评论家、电视制作人)                              2009年4月18日于北京北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