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

  在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孔维克的《公车上书》,以勃郁沉雄的氛围、厚重激越的气势、生动传神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百年前中国历史上那苦涩凝重的一幕。转眼过去了四年,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推出的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中,孔维克又逾三年时间精心探索、苦心创作,向大家奉献了与《公车上书》同样尺幅的皇皇巨制《孙中山先生在青岛》。这幅作品中的人物比《公车上书》还要多,且多为近景人物,人物的服装及类型变化更大、更多,足以可见作者驾驭笔墨和群像处理的深厚功力。画家在资料的挖掘、事件的考证等方面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对人物的形象塑造、细节安排、环境烘染、道具刻画等方面用心穷工、颇耐细品,注意用笔着墨的传统意趣的同时,与西画的明暗处理结合得比较巧妙,使水墨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且在墨块与线条的转换上做了大量探索,将人物画的表现力特别是群像组合的画面形式大大提升了一步,其生动壮观的画面气氛、厚重凝练的笔墨效果,使作品的民国气息扑面而来。

  画家一定要有历史的担当

  孔维克

  

  2009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一个集中全国美术力量进行弘扬主旋律创作的学术创举,之后全国不少省份都陆续启动了本省的“美术创作工程”。2011年山东省启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后,我在创作选题上比较慎重,因为我要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关系。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山东入围的有杨松林、徐青峰和我三位签约画家,中国画只有我一件,当时画的是《公车上书》。说来也巧,《公车上书》是100多年前中国发生巨变的开始,也是近代史的开端,那是中国第一次面临如何应对西方世界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历史选择了一代伟人孙中山。

  这次我选择画孙中山,首先是与我之前的创作在内容和延续上有承接性,我比较熟悉这段历史;其次,作为民革山东省委的负责人之一,我对孙中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他非常尊敬。这样,我就很自然地选择了这么一个题材。并且当年在画《公车上书》时,表现群像式的众多人物就是我的一个兴趣点,也有了一定突破,这次选择在广场上大量人群的组合且多为近景人物,难度就更大了,这对自己也是一个艺术的考验和能力的提升。

  应该让大家多了解孙中山。因为我想画这个题材,所以之前询问过很多人——辛亥革命与山东、孙中山与山东有没有什么关系?不少人都说没什么关系,好像孙中山没来过山东。后来经过资料论证、召开座谈会,才了解到孙中山曾两次来过山东,这中间间隔十几天,一来一去,给山东留下了很多佳话。通过美术作品来表现孙中山先生在山东的历史瞬间,让大家都知道这段历史,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所以,确定了“孙中山在山东”这样一个大的选题。油画家杨松林先生这次还是画孙中山,我们俩很有共同语言,一些素材、相关的话题我也向他请教过,共同探讨过。他画的是孙中山在济南视察黄河大桥,我画的是孙中山在青岛进行演讲,并且他在青岛视察了市政建设、城市绿化及港口管理等。这样方能完整地表现孙中山先生在下野后,呼吁并身体力行进行实业救国的一代伟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