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针对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不同风险人群的健康防护,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月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回应各方关切。
公共场所如何防控疫情?
春节假期临近结束,各行各业从业者将陆续返回工作岗位。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介绍说,针对不同场所、不同行业的特点以及不同人群,分类制定了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以及不同人群的防护规范和指南。
她指出,正常运行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要加强消毒、通风。乘坐火车、飞机,尽可能隔位而坐或分散而坐。
宾馆、商场、超市、办公楼等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要做好室内清洁和消毒,加强通风换气和垃圾处理。场所内的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要带病上岗。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减少与他人的接触,保持一定距离。
王斌还表示,对于办公楼等场所,要加强来访人员的管理、登记,做好体温等健康监测。
务工人员返城怎样防疫?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建议,农村务工人员在返城之前先进行体温测量,如存在可疑症状,需等疾病痊愈后再返城。若处在医学观察期,要等14天观察期满后再返城。返城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便查询。
务工人员返城后,各用工单位要对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如有症状要及时隔离、就医。开工后,每日对务工人员进行监测,并尽量减少务工人员不必要的外出。
如何应对飞机、火车出现疑似病人?
针对公共交通工具带来的感染风险,国家卫健委专门起草了《公共交通工具消毒操作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建议乘客在拥挤的地方戴口罩,注意手部卫生,同时注意与陌生人保持距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指出,根据《指南》,飞机、火车上最好专门设置应急区域,比如把后面三排座位空出来留做应急。若发现可疑病人,要劝导其听从安排,到隔离区接受隔离排查。
接触病患的人员怎样防护?
冯录召指出,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者标本,或在实验室与病毒有直接接触的人员,感染风险更高,需要更严格的防护。
为此,《指南》对这类人群进行了详细分类,不同类型有不同的防护准则。比如,对隔离病区、医学观察场所的工作人员,以及疑似或者确诊病例的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医用防护服、防护口罩,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护目镜,穿工作鞋等。对在现场开展病例或者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建议在保持一米安全距离的基础上,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等。
频繁消毒造成人员不适?
张流波指出,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消毒一定要有针对性。像对马路反复喷洒消毒剂、向汽车车轮上喷洒消毒剂的方式,意义不大。
他还表示,用消毒剂对空气进行消毒,一定要在无人的环境下进行。吸入消毒剂或向人的身上反复喷洒消毒剂具有潜在风险,且这种风险还无法进行定量评估,应尽量避免。
中央空调导致疫情扩散?
张流波表示,中央空调使用前,要对其类别、供风范围、新风取风口、卫生指标等有所了解,结合建筑的特点综合评估能否使用。
他介绍说,中国国内绝大部分公共场所使用的中央空调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可通过增加新风量来减少室内空气的无序外溢。
病毒易在电梯按钮表面存活?
张流波指出,微生物不易在干净光滑的表面存活。电梯按钮、门把手的风险在于高频接触,相互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较大。
对此,他提出三条应对策略:一是适当增加消毒频次,由一天一次改为一天多次;二是用面巾纸或消毒纸巾隔开,避免手部直接接触;三是触碰后用手部消毒剂揉搓双手,做好手部卫生。
责任编辑:马洪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