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1日晚,“利奇马”在青岛登陆。当天晚上,章丘多个村庄遭遇了大水的侵袭。面对无情的大水,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有劫后余生般的母子抱头痛哭,有险些被冲走的救援队小伙,有连夜筑坝的“80后”“90后”,更有冲在抗洪抢险最前面的铲车司机。

  大水退去,家园重建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再听听他们的故事,铭记这种向上向善的精神。

  8月12日母亲被救后,李家河激动地痛哭。

  前情提要

  8月11日至12日,章丘区相公庄街道东皋西村遭遇罕见大水,全村770户,490户家里被淹。

  8月12日,直升机旁的马路上,一张母子俩抱头痛哭的照片打动了无数人。照片的主角是东皋西村70岁的韩延君和他的儿子李家河,韩延君被直升机救出来时,李家河已经在村头等了10个小时。

  追访抱住母亲前他已在村头等了10个小时说起被救经过,七旬老人仍会落泪

  8月17日,受灾最严重的东皋西村开始了灾后重建。

  村里,到处是清理垃圾的铲车。救灾中,铲车冲在最前面,重建时也冲在一线。

  村里大路小路都泥泞不堪,家家户户在忙着往外清理被洪水泡过的东西:床、沙发、空调外机、麦子……有的沙发搬出来时还在淌水。家门口的晾衣竿上、屋顶上都是被子、褥子、衣服。

  洪水之后的东皋西村

  东皋西村共有770户,2000多口人,分新村和老村,有四条主路。村里有一条小溪河,是主要的泄洪沟,穿村而过,平常河里几乎见不到水。漯河紧邻小溪河,是东皋西村和东皋东村的分割线,河上建了几座小桥连接两个村庄。

  上午10点多,住在东皋西村新村的王芳晾好了被泡的衣服,坐在马扎上休息。亲戚家突遭变故,正赶上灾后重建,找不到人帮忙。她老公李家河顾不上自己家,一大早就去帮着张罗。没过多久,李家河骑着电动三轮车火急火燎赶了回来。

  8月17日,李家河和母亲在家门口。

  他今年44岁,脸被晒得很黑,穿着灰色T恤,头发明显比8月12日梳理得干净些,只是手背上、蓝色的运动鞋上都是泥。他说起话来语速很快,满脸焦急。

  李家河的母亲韩延君住在东皋西村老村,正好在村里两条河之间,算是村里最低洼的地方。从李家河家到韩延君家的路上都是泥。路过小溪河时,还能看到河里被冲倒的树。

  韩延君个头不高,虽然已经70岁,白头发却不算多,说话思路也挺清楚。她和特意从东营赶回来的二女婿、外孙正在清理屋里的淤泥。几平米的小院子堆满了东西。她家的外墙上还有洪水退去后留下的印记。对于她来说,举起双手来,都会被淹没。

  说起当时受灾的情形,韩延君仍心有余悸,忍不住落泪。

  来水了!

  “小转,小转,快出来,来水了!”8月11日晚上7点多,邻居就开始呼喊韩延君的小女儿,小转是她的乳名。去年老伴去世,小女儿一直陪着她住。

  当时,外孙上班还没回家。村里又停了电,她们还没做晚饭。韩延君正躺在床上。雨水太大,小溪河很快就涨满了,水流开始向地势更低的东部涌去。通往韩延君家的大路水面不断上涨,灌到了她的家里。她家几平米的小院子起不到任何挡水的作用,很快成了池塘,屋里进水了。水越涨越高,床被泡了,橱子里的被褥也被泡了。

  其实,村里人为了防止雨水倒灌,盖房子时地基都比屋外的路面高。韩延君家也不例外。她家比大路高出半米左右,门口的小胡同还有个斜坡。下雨时,雨水直接顺着小胡同流到大路上。

  只是这次,雨水太大了。

  一切来得太快,韩延君和女儿赶紧往外跑。她家旁边的土坯房也在大雨中坍塌。她们准备走出小胡同求救时,水位已经没到了个子不高的韩延君脖子的位置。因为水流很急,她险些被冲走,多亏了邻居李洪革。

  12日救援时李鑫泰坐的船翻了。

  一根竹竿救了娘俩

  李洪革家是个二层小楼,现在屋顶满是晾晒的被子、衣服,还有被水泡过的婴儿车。

  当时听到呼喊声,31岁的李洪革出门查看。按照辈分,韩延君还得管他叫小叔叔。刚一推开门,李洪革就被巨大的水流冲倒在地。“当时天很黑,四周都没有亮光,而且水也很大,根本看不见人,只能听到声音。”多亏门口有竹竿,他赶紧向韩延君和她的女儿呼喊的方向递过去。就是这根竹竿,救起了她们娘俩。不过,韩延君还是呛了两口水。

  眼看水位上涨,他们都到了二楼。韩延君、小女儿以及李洪革家六口人,大人孩子八个人。

  晚上8点多,姐姐给李家河打电话时,李家河才知道家里出事了。他穿好衣服出门,路上的水已经没过脚踝了。他赶紧先去通知邻居,使劲敲打邻居的门。

  他家旁边就是小溪河,小溪河的水早已经满了。他想去母亲家看看,路上的水到了胸口,寸步难行。他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只能作罢。

  直升机来了!

  当天晚上,救援已经开始。由于水太大太深,路太窄,橡皮艇根本进不去,一进去就翻船。就是铲车,还没有靠近李洪革家时,也已经熄火。

  8月17日,李鑫泰在东皋西村村委会帮忙发放救灾物资。

  除了两个孩子,所有人都没有睡。因为吃的都被泡在了一楼,李洪革的二楼只有一暖瓶水和几包方便面作料。饥饿难耐的他,就着水吃起了方便面作料。作为楼上唯一的“年轻男爷们”,他得保持体力,因为不知道救援什么时候能来。

  熬了一夜,天亮了,他们看到了希望。李洪革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最先被救了出去,但随后,橡皮艇就再也没能进来。一直等到12日下午4点多,救援直升机来了。

  省应急救援部门将在潍坊机场的AW139保障救援直升机调到这里执行救援任务。最开始听到嗡嗡的螺旋桨声时,韩延君他们根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只是看到对面屋顶的瓦片被大风掀起来几片。随后,救援人员顺着绳索下来。为方便救援,李洪革家的窗户很快被卸了下来。当腿被夹住,身子绑上救援绳索时,从来没坐过飞机的韩延君有些害怕,但到了飞机里面,她发现和在屋子里差不多。

  从11日晚上7点多到12日下午4点多,过去了21个小时。终于得救的韩延君禁不住落泪。

  “那是我母亲!”

  而此时,李家河已经在村头等了10个小时。“我早上7点多就到了明刁公路上,我对象和孩子是9点多被救出来送到相公中学的。”李家河在公路上等了一整天,一直在看着救出来的人里有没有自己的母亲,但每一次都是失望。“死活不见人,当时很着急。”李家河说。

  当直升机把自己的母亲救出来时,李家河开始并没有看见。“小舅,那不是我姥娘吗?”当听到自己的外甥说母亲被救出来时,李家河立马就跑了过去。

  出于安全考虑,现场的执勤人员开始并没有让李家河进去,把他拦在了警戒线外。“那是我母亲,我得过去看看,就她自己一个人!”李家河用不算标准的普通话快速又大声说着,生怕对方听不明白。

  “老人岁数大了,放在谁身上也很担心。”看到母亲从直升机上下来,平安无事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李家河的情绪很激动,抱着母亲放声大哭。

  ◎照片背后的故事之二

  前情提要

  8月12日救灾时的一张图片让人动容:20岁小伙李鑫泰满脸是泥,光着脚,找救援队长帮忙救人。当时,他们的船翻了,他被冲了100多米,后来一把抓住了岸边的树枝。上岸后,他第一时间找人施救,另外三名救援队成员还在水中抓着树。

  追访“家里淹了,我要去抗洪!”20岁小伙救援时翻船,靠着树枝上岸

  8月17日中午,身高一米八多的李鑫泰在东皋西村村委会帮忙发放救灾物资。他穿着白色T恤,黑色运动鞋上沾满泥土。他胳膊上被树枝划过的伤痕还很明显,脸上都是汗水。自12日参加抗洪救灾工作以来,这个20岁的小伙子就没再离开一线。

  “家里淹了,我要去抗洪!”1999年出生的李鑫泰从章丘一中毕业后,就到山东章鼓成为一名安装工。12日,他早早向公司请了假,从明水回村。他家在东皋西村老村一个小胡同,离韩延君家不远。邻居家的土坯墙塌了,压塌了他家的墙,家里的电器也都被水泡了。

  大水退去,回南大街的“大坝”也将被拆除。

  12日中午12点左右,他的家人就被铲车救出来,安置到了相公中学。父母被大巴车拉走后,他找到了村长,想申请加入救援队。“当时想的就是救援队不了解地形,我能帮着领路。”而且,他会游泳。

  他直接穿上救生衣上了船,成为志愿者。他们的船一共进村五六次,救出6个人。下午3点多,他们再次进村时,水流太大,船翻了。他被水冲了100多米,还好,一把抓住了树枝,拉着树枝上了岸。“当时上来后,我直接躺在那里,一点劲儿也没有。”如果不是那根树枝,后果不堪设想,水最深的地方超过2.5米。

  他光着脚,手、胳膊、腿多处被划伤,腿上六七厘米长的口子还在渗血。他的头发打着绺,发间还有碎树叶,脸上尤其是嘴角满是污泥。

  洪水里,石头、树枝等什么都有。

  村里的长辈看他的眼神满是疼惜,“还是个孩子啊!”一个中年女子拿着手中的羽绒服给他擦了擦嘴角的淤泥,眼泪在眼里打转转。

  “我们的船上有4个人,另外三个还在水中抓着树,他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管不了那么多,赶紧带人进村救援。在他的指引下,没过多久,三个人得救了。

  怕父母担心,翻船的事儿他没敢跟他们说,但当他到安置点时,父母还是通过邻居知道了这件事。“我妈他们当时在学校四楼,我开始就没敢上去。”但犹豫了半天,他还是上去了。“我妈直接哭了,说不让干志愿者了,以后也不能再靠近水。”李鑫泰觉得自己不是小孩子了,“不是不听话,只是觉得不去不行。”

  没多久,他又跟着铲车进了村。

  顶起来的“80后”“90后”回村筑坝参与者中,超六成是年轻小伙

  8月17日,大水退去,章丘区绣惠街道办事处回南大街的“大坝”,依然静静伫立在村口。被大坝挡在中间的回村大桥,淤泥和被冲断的栏杆都已经清理干净,喜欢抓鱼的村民已经撒起了网,据说有四五十厘米长的大鱼。

  而这座长约11.5米,高约3.5米的防洪墙俨然成了一个抗洪的“景点”,迎来了各地的参观者。正是这座大坝,让整个回村片区8000余人免于洪灾。

  管区书记的关键决策

  雨过天晴,回村大桥两侧的大坝迎来了很多参观者。很多人特意开车过来,想看看这座能替8000多回村人挡住洪水的大坝到底是什么样子。

  说起当时筑坝的情形,村民都会说到一个词:终生难忘。

  “很多人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当时大家都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49岁的王业贵站在大坝上,回味着当时的情形,他用“主心骨”来形容当时村干部们起到的作用。

  主要决策者是回南管理区党总支书记王峰。11日下午5点半左右,他接到上级泄洪通知后,立刻给各个村下了紧急通知:6点在回南管理区开会。7点半左右,在和5个村的村干部一同征求了附近居民的意见后,他果断决定筑坝,“宁可备而不用,不能防而不备。”正是这个决定,将回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回南、回北亲密合作,各村村干部冲在前面,起到了定盘星的作用。“第一条注意安全,别铲着腿和脚。”65岁的回东村支部书记王星一直坚守在一线,指挥着车辆和人员。各个村的村干部分工协作,800余人的筑坝队伍一点也不慌乱。

  事后开总结大会时,回一村支部书记王召民提到了“两个安全”:整个回南没出现险情,好几百人抢险没出现事故。

  这座大坝让整个回村片区8000余人避开大水。

  有担当的“80后”“90后”

  在筑坝过程中,提供墩包的鑫汇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经理李建永也是个关键人物。他的38个墩包成了大坝的基础。王星找他协调墩包时,他很痛快,表示无偿捐献,支持防洪。

  “我是相公庄的,在绣惠有个小企业,我也一直在关注章丘的大水。作为一个章丘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而那些在现场几天几夜没合眼的人,更值得称赞。”对于这38个墩包,李建永并不想多说,他觉得,很多人比他做得更好。其实大家不知道,第二天得知其他村子缺墩包,他又派人拉去了50个。

  “我们之前老是认为‘80后’、‘90后’关键时候顶不上去,结果这次年轻的小伙子真不孬,参加筑坝的村民中有60%以上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王星说,有个他叫不上名的小伙子跟他说:“没有家,哪有班啊!”当时他劝这个年轻人回去休息,别耽误第二天上班。

  “80后”小伙儿马杰在现场盯了一宿,一直在往上摞沙袋。这是个纯力气活,一个沙袋五六十斤重。

  “五个村的人都团结起来,年轻一些的小伙子装沙包往上放沙包,年纪大些的指挥,一起保家园。”一位当时参与救灾的小伙子说,很多人都是从11日晚上开始装,一直装到第二天上午,早就忘了疲惫。

  问及他的姓名,他怎么也不肯透露。“大家都在干,没有必要突出我,我们是一个集体。”他觉得,对于这座防洪大坝,每一个村民都会尽心尽力,因为大坝的后面就是家园。

  回村人心中的“大坝”

  很快,这个大坝就会被拆除,因为回村大桥连接着回南和回北,是个主要通道。“现在之所以没有清走,是因为回村大桥的栏杆还没修好,我们担心出事故。”王召民说,等大桥修好了,沙袋要清走,墩包给人还回去,这里还要建设一个闸口,同样能起到防洪作用。

  其实在回村大桥没有整修前,这里有闸口。2004年,回村大桥重建,桥面加高加宽,当时的设计者根本想不到回村大桥还会遭遇比1964年更厉害的洪水。

  这几天,回村人感受最深的是村里的氛围。很明显,大家对于村两委更信任,更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干事儿。回一村的微信群增加了好几十人,里面都是对村干部的赞扬,毫不吝啬。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回南、回北管理区的其他村庄。“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说回南精神、回村精神。”这是什么?村干部和村民都觉得,这是统一指挥、统一调动、齐心合力保家园。这将会成为回村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许几十年后,村里人还会提起2019年8月的那场大雨,以及8月11日、12日,800余村民筑起的防洪墙。

  走!开着铲车去救援

  “开着铲车跟我去救援!”8月11日一大早,33岁的徐彪就接到了相公一村、四村需要铲车救援的信息。他二话没说,和弟兄们带着4辆铲车上了路。

  台风“利奇马”侵袭山东,洪水席卷章丘多个村落。村民被困,大批铲车司机挺身而出,冲在救援最前线,成了这次抢险救灾中坚实有力的依靠。

  不漏掉一个被困村民

  徐彪是章丘东皋西村人,在明水有个工程队,平时就住在明水。8月10日深夜,窗外狂风四起,雨水打在玻璃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此时的徐彪辗转反侧,他翻看着手机,弹窗里提示的内容总与“利奇马”有关。想想其他城市被淹的村子,他始终惦记着住在东皋西村的父母。

  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徐彪一如既往地到工地上班。

  “相公一村、四村需要铲车救援,能来吗?”突然间手机铃声响起,他放下手中的活,电话里是求助信息。话音未落,徐彪就推开办公室的门,朝工作中的弟兄们喊道:“开着铲车跟我去救援。”

  4辆铲车相继发动,一路上,多处道路施行交通管制,驾驶室前不断摆动的雨刷让徐彪心头一紧。

  33岁的他,从见过那么大的水。

  车辆先后到达相公一村、四村。根据指挥,徐彪二话没说开着铲车投入到救援里,虽然隔着一层雨衣,但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徐彪说,几番忙碌后,他已感觉不到衣服是湿的,因为整个心思都放在了如何营救被困村民上。

  看着村民无助的眼神,身高1.8米、体型有些微胖的徐彪睫毛渐渐微润。就此,他“发疯”一样地开着铲车在村中转圈,生怕漏掉一名被困村民。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不知救出了多少村民的徐彪获得3分钟休息时间。可此时,手机再次传来急促的求助声:“你老家被淹了,快点来吧。”

  “在二楼先躲躲”

  1.6米的轮胎,水几乎没过,走在村子里,徐彪有些陌生。他打小在东皋西村长大,记忆里,村子是安静而美好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听话”的漯河和小溪河却在“利奇马”到来后,瞬间变得那般狰狞。

  “当时不知道水下面是什么,路上车一直在抖,有时水浪打到铲车上,会明显感到车在晃。说实话就是凭感觉走,一不留神说不定就会翻车。”徐彪嘴唇有些抖动地说。救援期间,碰到路太窄的地方,铲车无法通行,救援队员只好下水游过去,有时电话中位置还没说清,信号就突然消失了。无奈之下,他和救援队员只好靠喊、靠位置感来寻找受困村民。

  4天3夜,睡了5个小时,徐彪驾驶铲车游走在村中,数次救援被困村民。他多次路过父母居住的二层楼房,可是始终没有营救被困的父母。

  平时父母知道他工作忙,家中大小事都是先通知儿媳,再由儿媳转告。8月11日深夜同样如此,正在救援的徐彪突然接到妻子发来的短信,内容只有短短几个字:咱爸妈被困了。

  几秒钟的沉默,徐彪回复的信息同样简短:在二楼先躲躲。回复完信息,他再次投入到救援中。

  12日中午,连续高强度的救援后,趁着村民下铲斗的空隙,他趁机啃了几口面包,此时电话铃声响起,“哥,舅舅、舅妈都已经接出来了,放心吧。”电话是表弟打来的,徐彪这才想起父母被困一事。

  “五味杂陈,形容不出来,现在父母没说过此事,我也没说过,过去的就过去吧。”说到此处,徐彪摆着手,摇摆着头,遮挡着眼眶中打转的泪水。

  (生活日报记者 王健 张国桐 实习生 尹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