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下午,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这个广受关注的“四不像”机构终于面世,这家机构的掌舵人是谁?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筹)副院长孙殿义成为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领头羊。

从中科院辞职 来山东做院长从中科院辞职 来山东做院长

  在被山东作为高端战略人才“挖”过来之前,孙殿义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筹)担任副院长,对产业经济有着深入的研究。

  更早之前,孙殿义还曾经是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对于中科院来讲,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与地方的合作,就在今年4月份,中科院还与山东省签署合作协议。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的工作职责中,仍然有促进与地方、行业、企业等的科技合作,创新联盟建设的职责。

  孙殿义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正是此前在中科院的这段经历,使他对运营好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有十分的信心。

  “我之前在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做局长,在做局长期间,在全国各地建设了很多科研院所,现在再来做这件事儿,可以说就是我的专业。”孙殿义说。

  在顶层设计上,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把一切运行管理权、决策权全部下放给产研院院务会议。为保证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立创新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聘请各行业高级专家对产研院重大创新布局开展咨询论证。在底层构架上,设立人才基金,实施狼群计划,索牛计划,另外,还有雏鹰计划,重点支持在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赴任后频繁调研

  从中科院到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孙殿义赴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频繁的调研。

  5月13日,孙殿义抵达济南,5月14日,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筹建工作就正式开始。

  在筹备期间,山东产业经济研究院接待了几波客人,不仅仅有院士,还有资本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长吴一戎曾经率队考察产研院,对下一步产研院与空天院开展战略合作提出了要求。另外,清华资本团队也到访了产研院。为了学习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经验,孙殿义又带队去了一次江苏。

  从筹建到揭牌77天,孙殿义和团队从济南出发,连赴北京、沈阳、南京、武汉、青岛、烟台、滕州,途经五省八市,总行程达到54184公里,走访17家科研院所和数家企业,与221人次深度洽谈,达成项目合作意向29项。

  事实上,早在孙殿义任职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时,就与山东互动频繁。2013年3月,时任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长的孙殿义对山东地区调研走访重点合作地市、考察合作企业,走访了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

  孙殿义对于山东经济的发展也把了脉,根据他的研究,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后期的高级发展阶段,但由于重化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高达69.5%(2017年),过度重化的产业结构使得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山东经济发展还有一个现状,就是科技投入不足长周期效应造成产业竞争力不足。山东与浙江、江苏以及广东相比,科技投入不足,长周期看,在创造新产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产生巨大差距。另外,山东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过度集中在东部地区。省会城市济南作为区域和全省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尚不显著。

  山东要赶超,唯一的途径就是创造新产业、创新变革性产业技术,这样才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实现跨越发展、现代化发展目标。

  有市场化思维的科学家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家也称之为一个“四不像”的研究机构,不像事业单位,不像高校,不像企业,也不像科研院所。这是一种制度创新,为什么要“四不像”?一直以来,一提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与市场太远,科技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就不得不提,如何让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是困扰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难题。

  而这个“四不像”的机构,这样一个新型的研发机构,就是想尝试通过机制的创新,来解决这些症结。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没有主管部门、没有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推动市场化的科研定位,采用市场化的资源集聚,建立灵活包容、开放创新、融合共享的体制机制。

  拥有“市场化”思维,也就成了领头羊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

  孙殿义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产业要转型,科学家的思维也要转型,科学家不应该是仅仅写写论文,评个职称,晋个院士这些追求,更应该是到处寻找需求。因为技术再高,没有需求,没用。”

  提到未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孙殿义介绍,秉承的理念就是“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唯一标准”,将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解放科技生产力。到2025年初步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和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紧密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00家,孵化企业1000家,转化技术10000项,直接创造经济社会效益10000亿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玉岩 实习生 冯雪

  (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