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高新区王南村的广场上尤为热闹。大姑娘小媳妇,有孩童有老人,就连平日里极少出门的腿脚不灵便的村民,也早早来到广场上翘首以盼。“俺村今晚有夜市,据说是村里的‘第一村医’要带着一队大医院的名医生来俺村义务看病。听说平日里挂这些医生的门诊专家号,都需要提前好长时间才可以预约到。今天居然主动来到村里给俺们瞧病,可不能错过这好机会!看,邻里街坊的都来了……”顺着现场一名老人手指的方向,记者跟随着村民的脚步,走进了当晚的“医疗夜市”。

“医疗夜市”现场,前来询问、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搭建“医疗夜市”:

  “第一村医”带动医疗强基

  当晚7点不到,夜色还未降临,“夜市”便已提前开张。只见在广场的东侧,早早挂上了带有“第一村医”“医疗夜市”字样的红色条幅,临时布置的一排桌子上,摆放着消化科、心内科、儿科、测血糖、量血压等桌签字样,桌后一排身穿白大褂、肩披“第一村医”蓝色马甲的医生早已对号入座,村民们根据自身需求开始到相应的医生桌前排队、咨询。

  一名老人带着病历找到了一名正在忙碌中的女医生,“周大夫,听说你们淄博市中心医院消化内二科主任张启杰今晚也来义诊,能不能让他给看看我的病历?”这名女医生一听,接过病历看了一会立即带着这名老人来到消化科桌签前,与正在“坐诊”的张启杰一起探讨起了老人的病历。刚刚加完班赶到活动现场的张启杰认真查看资料后,一一进行了解答,现场人声嘈杂,他就提高嗓门,凑近患者,以便把诊疗意见清晰地表达给患者,一会就已汗流浃背。

  这名女医生是淄博市中心医院消化内二科主治医师周华,正是前不久作为第四批“第一村医”派驻王南村,覆盖刘斜、罗斜两个村的“第一村医”。在现场,周华告诉记者,“第一村医”的工作内容丰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老百姓得到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自从到岗以来,周华除了完成基本的工作之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和石桥中心卫生院的优势医疗资源——内镜技术的开展,以她派遣的三个村为试点开展胃早癌筛查工作。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改善老百姓的健康状况,更可以有效减少因病致贫家庭的产生,成为健康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如此,她还积极带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联合大后方淄博市中心医院的消化内二科、儿科、心内一科,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以开展“医疗夜市”“第一村医”科普讲堂的义诊形式,把优质的医疗资源送到百姓身边。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时获悉,淄博市是典型的组群式城市,医疗资源丰富,居民素质和健康素养较高,但有大量的山区、库区和黄河滩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平衡,城市大医院虹吸现象明显,如何引导上级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下沉,破解基层医疗资源缺乏、服务能力偏弱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早在2017年11月,淄博市卫生健康委立足医疗强基和健康扶贫,在全国首创“第一村医”工作机制,从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选派优秀年轻医生驻村帮扶,每批100名,派驻期半年,为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健康服务。

  2019年,淄博市委、市政府将“第一村医带动医疗强基”纳入社会经济发展10个率先突破考核指标;市财政批复“第一村医”专项经费120万元;淄博市委书记周连华在4月10日召开的全市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会讲话中指出:“‘第一村医’为什么受欢迎,就是找到了与老百姓的契合点,填补了乡村医疗卫生方面的短板,要发挥好‘第一村医’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好事办好”。

  为了找准与老百姓的契合点,“第一村医”可谓集众人所长。

  参加当晚活动的淄博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马立吉,是淄博市儿科专业领军人物。平日里,门诊专家号都需要提前好久才可以预约到,今天本是他的专家门诊时间,直到下午6点才完成门诊工作,为了不耽误当晚的义诊活动,晚饭都没有来得及吃,就匆匆赶到现场。听说马立吉要来,抱着、领着孩子的家长早已在马立吉诊桌前排起了长队。看到此情景,他赶紧穿上“第一村医”的蓝马甲,马不停蹄地继续干起了工作,询问病史、查看资料、听触诊、病情分析,哪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当晚的活动中,马立吉“身兼数职”,他不仅作为医生现场义诊,还是“第一村医”活动中“科普学院”的授课教授。“儿童中最常见的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就是感冒,咱们的门诊里超过80%都是这种疾病,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感冒的孩子不要随便买抗生素吃,抗生素就是咱们说的消炎药……”通俗易懂的讲解让现场的家长们驻足倾听,赢得了村民们的热烈掌声。

  据悉,“‘第一村医’科普讲堂”是“第一村医”针对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的医疗知识的科普讲座,科普宣传是一项预防医疗的重要内容,具有防未病,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的深远意义,是健康扶贫的重要举措,若具有群众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群众的认可度和影响效力会更高,预防效果会更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第一村医”普遍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医学知识丰富,413名“第一村医”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27人;二是后援团强大,每名“第一村医”依靠的是所在的科室、是所在的医院,资源丰富、可信力、权威性均具备;三是爱心醇厚,报名参加“第一村医”,自愿到偏远山区、黄河滩区、水库库区,都有一颗爱心,都勇于奉献。

  2017年11月27日,第一批“第一村医”在三九寒冬怀揣一颗“健康所系、职责所在”的卫生初心,奔赴山区贫困村,与当地村医“健康服务心连心,同吃同住扎下根”,为贫困群众送去健康暖阳。“第一村医”梁燕来到地处偏僻的池上镇下郝峪村,与当地村医同吃一锅“柴火”饭,同坐一条木板凳,通过真诚、热情的服务,很快就赢得了群众的认可赞誉,都说小梁大夫是政府派来的“小华佗”。半年的“第一村医”工作没过瘾,梁燕同志再次主动请缨,这次又被选拔为第四批“第一村医”;第二批“第一村医”刘洋,克服妊娠剧吐,在自己最需要照顾的时候选择照顾别人,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为帮扶村贫困群众进行全覆盖式健康查体,两个月来共走访贫困群众297人次,逐一拟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指导合理用药,真正承担起群众健康“守门员”职责。2018年9月10日,山东省人口健康报以《身边来了些好孩子》为题进行整版专题报道。

  “第一村医”,是扎根老百姓身边的医疗顾问和健康管家,更是健康扶贫政策的“守门员”。他们在定期前往帮扶村开展健康帮扶的同时,协调、帮助帮扶村群众办理健康服务事项,建立村卫生室—派出单位的就医绿色通道,为群众提供便捷、安全、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定期带动派出医院专家后援团,进村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到大医院医疗专家的优质健康服务。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计划实施以来,淄博市已派出413名“第一村医”,派驻(覆盖)1238个村,惠及贫困人口23420户,49308人。“第一村医”累计组织卫生政策和健康知识宣讲2.25万次,宣讲群众16.67万人,发放宣传材料19.67万份,门诊接诊16.98万人次,上门服务3.97万人次,45个村卫生室在“第一村医”派驻帮扶下实现了标准化,357个村卫生室经过“第一村医”的派驻帮扶,标准化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建立长效机制:

  人人争做“第一村医”

  淄博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的主任孟猛,当天亲自进行了8台心脏介入手术。做完当天最后一台手术时,脱下重重的铅衣,已是下午5点半。由于近期的阴雨天气,孟猛的肩膀痛老毛病又犯了,最近他还在针灸治疗中。看了看时间,他果断给自己的治疗医生请假,暂停自己当天的治疗,先为村民们提供义诊服务。

  在现如今的医疗队伍中,孟猛并非个例。随着“第一村医”健康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第一村医”的职能定位及标准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下发《淄博市“第一村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第一村医”办公室,建立了“第一村医”常态化督导检查工作机制,建立“第一村医”长效机制。

  围绕“敢担当、抓成效”,开展人人争做“第一村医”主体活动。2019年3月4日,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广大医护人员人人学习白求恩精神,人人争做“第一村医”活动。全市17000余名医务人员积极报名参加,形成领导带头、人人参与、共赴基层的良好工作局面。“人人争做第一村医”志愿者,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回到家乡或医疗条件较弱的村庄开展健康帮扶工作。同时,各医疗单位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记得住乡愁”—人人争做“第一村医”清明节主题活动、“一二一”劳动节健康加油—人人争做“第一村医”等活动,多形式、广覆盖全力守护群众健康。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已有138家医疗机构,7000余名医务人员积极参与了“人人争做第一村医主题活动”。

  淄博市已经形成了一支由“第一村医”为统领,遍布乡村和街道,活动在最基层的居民身边的一支高医疗水平的医疗队,是“看病行医的服务队、惠民政策的宣传队、疾病防控的工作队”,成为“争先恐后奔赴基层、满怀热忱看病行医、设身处地为了解忧”的卫生健康实践者,成为医疗强基和健康扶贫的成功范例。

  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阚金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完善“第一村医”工作,坚持把最优秀的医生送到基层,让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覆盖基层,四批“第一村医”工作实践证明,建立“第一村医”帮扶机制确实是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平衡的有效途径,是打通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有力措施,是实现“打造卫生强市,建设健康淄博,决不让一个人在追求健康道路上掉队”目标的有力保障。

  (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