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学历看实绩,山东首批84人获评职业农民职称。据12月17日《大众日报》报道,12月15日,山东首批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在东营市举行,共评出中级24人、初级60人,职称名称分别为农民农艺师、农民助理农艺师。

  农民评职称,在山东是头一回,看点在哪里?

  农民评职称,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说起农民,传统印象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说起职称,很多人会想到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城里知识分子,很少有人将农民与职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农业也是“高科技行业”,掌握农业技术的农民,不应被“职称”拒之门外。山东在全国农业领域的名气为什么很大?没有李登海王乐义等职业农民的科研成果,山东的玉米、山东的大棚能够名扬中外吗?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一大批职业农民的深耕土壤、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创新突破,创造了山东农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我省首次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是对农民科技贡献的肯定,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需要,对于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评职称,是对现有职称制度的深化改革,“怎么评”“谁来评”“如何用”备受关注。

  这次农民评职称,“跳”出面向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没有学历要求,更加注重个人的业绩贡献、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带动能力,符合条件者不受资历条件限制,正所谓“农民职称不是评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有人疑惑,公职人员评职称,往往意味着涨工资。农民没有工资,也不会有人给涨工资,职称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对这次取得职业农民职称的个人,东营市将从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取得初级、中级职称的个人,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激励有职称的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承担起“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可以说,“评职称”对农民来说不是领了一个空头衔,也不是鸡肋,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民评职称,是对传统农民概念的新突破。

  这次评上职称的,既有初中学历的“土专家”,也有大学毕业返乡创业者,他们不是“落后”“守旧”的“泥腿子”,而是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说,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人们基于自我发展选择的“职业”。农民从“身份”到“职业”,是一个重大转变,而“农民评职称”为这种转变作出了标注。认识这个转变,加快推进转变,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激励更多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在广袤乡土大地上大有作为,激荡起最为动人的振兴华章。

  (新锐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