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洋(右一)和老师同学在实验室。焦洋(右一)和老师同学在实验室。

  “实验满分,理论97.5分,简直是神话般的学霸啊。”近日,在历城二中,高三29班的焦洋成了不少学生热议的焦点。在前不久结束的第32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今年17岁的焦洋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名列榜首。因为对化学的痴迷热爱,他在考场外就被多名来自北京大学的化学教授“相中”,想直接把他带回实验室。记者采访了解到,焦洋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对化学痴迷,因为在家做实验,他曾经把家里的沙发烧光,也曾几次发生爆炸,几次险些中毒。和焦洋一样,他的同学李瑞杰、郭昊天也在这次的化学奥赛中摘得金牌,王梓洋摘得银牌,他们已经被北大预录取。

  他被多名北大教授选中

  “第一天上午考理论,四个小时,第二天上午考实验,也是四个小时,我感觉并不难,理论题量比去年小,偏难怪题和做题速度都不是考查重点方向。最终成绩是实验满分、理论97.5分。”说起前不久结束的第32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焦洋一脸的淡定。他告诉记者,实验环节侧重考查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动手操作能力,其中一道题要求用硫酸去溶解铁粉,但是提供的硫酸浓度是所需浓度的两倍,很多同学拿起来直接就做实验,“这样肯定会失败,在外包装上也有提示,我用水稀释后再用就没问题了。”

  “他在现场的表现近乎完美,当时有好几位北大教授注意到他,想当时就把他带回实验室,因为还要完成接下来的高中学习,他只能回来。实际上,他现在的能力完全可以直接进入实验室,他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文献查阅能力几乎和博士生差不多。”奥赛教练刘红梅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今年的化学奥赛中,山东代表队共派出18人参赛,其中包括来自历城二中的焦洋、李瑞杰、郭昊天、王梓洋四名学生,最终他们获得了3金1银的好成绩,四人均被北京大学预录取,其中焦洋、李瑞杰入选国家集训队,他们不需要经过高考就提前拿到了名校录取资格,郭昊天、王梓洋也获得了最优惠的招生录取政策。

  小学时开始痴迷化学

  说起自己最早接触化学的经历,焦洋认真回想了一下后告诉记者,应该是在小学六年级时开始真正喜欢上化学。当时在电视上看到科教频道的一个节目受到触动。“创造新物质的这种感觉很神奇,我就开始自己在家摸索着做实验,好几次差点把家点着。”焦洋告诉记者。

  说起小学六年级时做过的两个实验,焦洋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看书上说,高锰酸钾和甘油放在一起会起火,我不相信,想自己尝试,刚开始没着火,我还想,书上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真的,转过身来刚要走,突然砰地一声就着火了!”焦洋告诉记者,不久以后他还用易拉罐做了一个酒精炉,后来在茶几上做实验时,突然发生了爆炸,沙发都烧光了,只能自己把火扑灭。这件事发生后,父母限制焦洋在家做实验,两天以后,他又继续做实验,“着火中毒都是常事,父母和我都当做没发生过,他们虽然不懂化学,但肯定不希望我发生危险,他们支持我研究化学,化学是我唯一的兴趣爱好。”

  焦洋从初二时开始学习化学理论知识,随着对化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当初自己的做法也有点感慨。“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现在想想都后怕、头皮发麻。”焦洋笑着说道。

  能与上百名化学博士聊学术

  “网络是我的第一所大学,遇到问题就上网找我的朋友们探讨切磋,很快就会找到答案。”焦洋告诉记者,因为对化学痴迷,他在初二一年就看了30多本化学专业著作,现在一年能看60多本化学专业著作,但和看书比起来他用在阅读文献上的时间更多,他的业余时间也用来和网上的好友们讨论学术问题。

  据了解,截至目前,焦洋不仅已经自学了本科化学课程,连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也都自学过,在初中时,作为一名“化学小白”的他加入了几个QQ群,里面有几百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博士生,不少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机构的“业内大咖”,他经常和他们互通有无,交流学术问题。

  “他与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有联系,他的朋友圈里都是博士生,这一点太难得了。”刘红梅告诉记者,作为高中生的焦洋早已学完博士生课程,是个十足的“学霸”。

  “我喜欢研究有机化学,这让人有上帝造物的感觉,特别吸引人。”焦洋告诉记者,在化学领域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都研究得很浅,有待解决,“有充分施展的空间。”

  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明年九月,近一年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因为已经不具备参加普通高考的资格,焦洋打算用这段时间多学习英语,为看国外文献做准备。“虽然几个月不学化学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我还是要保持状态,不会放下化学。”

  (生活日报首席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