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前不久刊发了《家长群变异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一文,引发社会热议。一些地方出台家长群管理规定,列出禁令;有的学校禁止老师建家长群……最近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家校互动改用App后,家长群的老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的家校矛盾甚至比以前更严重了。

  家校沟通App:

  不能群聊,全家点赞、充钱更糟心

  家长刘女士最近被孩子所在幼儿园移出家长群,被告知即日起下载一款名为“掌通家园”的App作为家校沟通的唯一工具。

  “学校发通知、点名、请假都在这App上面,让人不得不用。”刘女士说。

  和微信群不同的是,这类App主要以教师与家长点对点沟通为主,没有群聊功能,仍有类似朋友圈的功能,家长可在下面留言。

  让一些家长操心的是,App上孩子的排名在醒目位置,排名靠累积“关爱值”,给老师亲友点赞、发布成长印记(发站内朋友圈)、分享站内课程和文章等方式都能获取“关爱值”。

  “这些提升‘关爱值’的做法不像是关爱孩子,更像是在关爱这个App,提升用户粘度。”刘女士说。

  半月谈记者浏览这款App发现,老师发的任何消息都瞬间集赞,并引来吹捧之言;有的父母除了让祖辈下载并进群外,还将孩子的姑舅叔婶拉进来,时不时发帖,声势浩大;广告四处可见,不少课程都需要花费“掌通币”,需要家长往App里充值。

  几位家长使用后反映,该App没有群聊功能,清静不少,且接送记录、学校食谱等功能有利于家长了解校内动态,但同时商业化印记明显,且一定程度上仍没有改变“攀比”和“拍马屁”的问题,排名功能更是新增的烦恼。

  这类家校沟通的App正覆盖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掌通家园”称目前已覆盖近2100个区县,服务了100万幼师、2400万家长;“贝聊”称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超过5万所幼儿园及相关机构,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智慧树”称已经覆盖全国12万家幼儿园、2600万用户……

  上班午休代孩子写作文

  作业App变成新的“负担群”

  除了家校沟通的App外,一些与作业捆绑的App也正在中小学中兴起。此前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微信家长群中贴出孩子成绩、作业,家长群变异成“负担群”,而作业App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倒是希望孩子学校能用微信群,也就用来布置作业而已,现在用了作业App,布置作业、做作业、自动批改、订正、提交等一系列工作都要家长帮忙完成,下班后全家都在忙作业。”学生家长王先生说。

  王先生的孩子现在公办小学就读二年级,令王先生不解的是,教育部多次强调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但为何上了App后,每天作业如雨,“数学一天50道计算题,作文几乎每两天一篇”。

  对学校利用作业App进行题海战术而怨声载道的家长不在少数。App里不光能做作业,还能晒作业、晒成绩,就连老师发的帖子家长是否阅读过都有记录,让家长疲于应付,有的甚至代劳孩子作业。

  “尤其是作文,家长都是枪手,几乎是半公开的秘密。”小学生家长李女士说,每次老师将批改过的作文拍照上传至App里,点名表扬和批评某几位同学的作文,于是家长辅导作文的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辅导”成了“代写”。“孩子他爸上班午休时就在写作文,回家后让孩子背出来,再书写下来。”

  由作业而影响家校关系的事例越来越多。某地一家长不满假期作业量过多而和老师群里争执,最后演变成各学科老师和班主任同这位家长的口水战,该家长也被勒令退群,其他家长则保持沉默;某地一家长因孩子作业做到夜晚12点而私信班主任并与其争执……

  技术不是罪魁

  谨防家校关系步医患关系后尘

  据了解,近期多地出台家长群管理新规。比如,青海西宁城西区教育局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要求在平台发布信息时:休息时间不要发;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批评表扬、拉票评比不发;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动信息不要发。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与工作无关的言论、图片、链接等信息不要发,避免“广告群”的出现;他人隐秘信息不要发。

  今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科学布置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减少机械、重复训练,不得使学生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此后,各省级教育部门也出台相应规定,涉及到作业布置等细化的规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一方面教育部门重视家校沟通,出台相应举措,值得肯定;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家长群异化现象背后的家校关系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错位。

  上海某公办小学校长表示,无论是App还是微信,都是信息技术手段,关键在于使用者要把握住育人为本的准则,摈弃排名、作秀等跟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商业类App需要清理,监管部门应当建立相关审核制度。”

  一位小学校长认为,错不在微信或App等技术手段,家校双方都要理性使用,并且遵守规则,尊重规定,而非相互施压,出现问题积极沟通,避免家校关系步医患关系后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荀渊认为,无论哪种技术手段,都让家校关系演变成每个个体的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呈现个性化特点,这需要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发挥“减压阀”和“调和剂”的作用,而非让家长要么憋着要么爆发,老师要么不容质疑要么被投诉而辞职。

  业内人士建议,对家校关系中如何发扬良好师德师风,应加强研究,并纳入到师范生培养、见习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等环节上,尤其让年轻教师有能力处理好家校关系。

  来源:《半月谈》2018年第23期,原标题《家长群改用App, 家校关系异化依旧》

  半月谈记者:陆文军 潘旭 吴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