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中午12点,在千佛山西路上的便民小吃街,侯德动和妻子在为顾客做煎饼果子。 记者刘玉乐 摄25日中午12点,在千佛山西路上的便民小吃街,侯德动和妻子在为顾客做煎饼果子。 记者刘玉乐 摄

  25日上午9点30分,千佛山西路市场煎饼果子摊铺前仍有20多名市民排队等待。侯德动和张艳夫妻俩站在摊位后面,熟练地摊薄饼,涂刷面酱,撒葱花,摆上脆饼或油条……尽管忙碌,俩人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夫妻俩做煎饼果子有25年了,一天平均能卖出700多个,如果按照每个4元,细算下来,干满一个月可收入约10万元流水。然而,这份看似高收入的背后却是夫妻俩艰辛的付出和持之以恒的热情。

  摊位夫妻俩坚守25年,曾带孩子一起出摊

  说起千佛山西路上便民市场的侯记煎饼果子,周围居民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小店的名声甚至让住在高新区周围的市民专程坐公交来买上几个尝一尝。“就没有不排队的时候。”市民李先生说,他从上初中一直吃到参加工作,有时候还带着孩子过来吃。“他们在这干了25年,不论多辛苦,他们都微笑对待,这点让人很暖心,很多居民和周围企业员工也因此成了回头客。”

  25日上午10点30分,购买煎饼果子的顾客少了些,摊主侯德动难得有说话时间。谈起为何能坚持25年做煎饼果子,42岁的侯德动说,这是他的一项能在济南生存的技能,“全家老小就指望这个小摊了。”

  侯德动16岁那年因家里贫穷辍学,来济南谋生活。起初跟着菏泽单县老家的亲戚卖羊汤,过了一段时间才学做煎饼果子,其间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张艳。回想当时的创业情景,侯德动还历历在目,“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跟着我们一起起早出摊,大冬天的时候给孩子裹一床棉被放在三轮车里……”直到中午一点左右才能收拾东西回家。

  一天卖700个,靠煎饼摊赚出一套房

  “煎饼果子好吃重在选材和调料。”侯德动是个爱琢磨的人,为了能让煎饼果子好吃,他不断实验火候和饼的厚度。此外,他还自己尝试研究酱料,“现在的煎饼果子相比之前已经改良了十多回了。”

  将面糊倒在铁台子上,然后用工具一转,打上一个鸡蛋,饼子成形后,均匀涂刷面酱,再辅以脆皮或油条,用平口铲将面饼四周铲起把食材包裹其中,当中一切,两方对叠,一个4元钱的煎饼果子就成型了。前后共37秒钟,这是妻子张艳最快的速度。

  中午12点30分左右,夫妻俩相比往日提前一个小时卖完了所有的煎饼。侯德动粗略估计了一下共卖出700个左右。如此算来,一天下来约有2800元收入,干上一个月有约10万元的流水。“在济南,4元一个煎饼果子是相对比较便宜的。”侯德动说,这20年来他做的煎饼果子只涨了两三块钱。“每天除去鸡蛋、油条、面粉、酱料等费用,剩下的钱足够支撑起这个家。”

  四五年前,侯德动在制锦市买下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不久,他买了一辆面包车替换掉了原先和妻子骑了约20年的三轮车。

  每天站8小时累到贴膏药,儿子想当“煎二代”

  看着如此高收入,其背后却是夫妻俩付出的辛苦。“在那个小棚子里一站就是8个小时,早饭和午饭都吃不上。胳膊不停地重复摊饼动作,平均一个人就要做350次。”妻子张艳笑着说,“看我的胳膊这么粗,全是肌肉,哪里像一个女人的胳膊呀。”最让张艳感到痛苦的是天冷后,每天要用凉水清洗四五百个鸡蛋,即使戴着手套双手也受不了。

  每天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夫妻俩腰部和肩部承受了较大的压力。“现在都习惯站着了,回家后也不轻易躺下或坐下,不然腰会疼。”侯德动叮嘱妻子回家再买上几贴膏药。

  夫妻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20岁,小儿子9岁。让他们欣慰的是,儿子能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坚持,愿意选择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煎二代”。“孩子假期时会来帮忙,就在两个月前,他自己还在大学食堂里开了一个小窗口卖煎饼果子。”

  下午两点,侯德动夫妻俩将工具收拾好装上车。接下来,他们还要回家给老人做饭,采购并清洗第二天做煎饼果子所用食材。

  (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