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生产大行其道

  记者了解到,泗水县杨柳镇有做粉条加工的悠久历史。

  “早在40多年前,这边就做粉条了,当时都是做点自己吃,吃不完就去集市上卖。”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以前自然的纯粉皮根本就没有现在这样的颜色,按照以前的工艺,淀粉里面多少含有一些灰分之类的东西,由于空气的氧化作用,吊出来的粉皮是黄的,好一点的稍微发暗,黑不溜秋的。”

  据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泗水县的淀粉加工及制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泗水粉皮和粉条也由“黑不溜秋”变得晶莹透亮,有“素鱼翅”之美誉。此后,泗水粉条业一直备受当地政府重视,包括其在内的食品饮料产业列入当地的“百亿产业”发展目标。

  问题是,时至今日,泗水县本应做强的粉皮、粉条产业何以乱象频出?

  “监管可以说是失灵了。”当地业内一位知情人士叹息。

  在杨柳镇朱家村上述粉条生产作坊,记者就其产品包装上的生产许可证,询问详细情况,不料老板朱某直言:“生产许可证我没有。”

  “包装上写着呢。”记者提示。

  “是写着呢,但没有!”朱某回答。

  当被问到为何不办生产许可证时,朱某表示:“不好办,得(花)十多万(元),生产粉皮(其实)没人管,我用的他们(其他企业)的,代销就行。”详细询问之下记者才知道,生产粉皮的朱某注册的竟然是销售公司。

  “吊(加工)粉皮的,有公司的很少,一般的包装,在济宁这边都销了。”朱某坦言,无证生产的粉皮流向市场乃至外省靠造假,“造假啊,办的QS号都是假的,自己编个号,自己再装箱,没人查。”

  有负责运输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问题粉条大都通过滕县流向了市场,“那边市场大,没人查。”

  这种造假甚至还颇富“想象力”。

  在杨柳镇琴柏村张某的粉皮加工作坊,其产品外包装上写的地址为“琴柏村开发区”。附近的村民大笑着给记者指出了问题:“他这个才厉害咧,琴柏村开发区,他村都(升级)成开发区了。”

  “(无证生产粉皮)没人管,自己吊点粉皮,扎上两个箱子,就能卖。”知情者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搭个棚子印一些包装箱子就可以生产。

  泗水食药监局:“没必要给你介绍这些事”

  11月18日,记者就调查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前往泗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一步核实。不过泗水食药局一杨姓领导称,“具体做业务的都在搞安全生产培训。”

  “你是负责哪一块业务,领导?”记者问。

  “你不用问我负责哪一块的,我也没有必要给你介绍这些事。我们都不了解这些情况,我们也没法答复你,答复你也不一定是真实情况。”杨姓负责人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