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池淀粉池

  在郝家村“嘉华”粉皮加工作坊,其生产的粉皮明显能闻出一股坏红薯味儿,当走进其存放淀粉的仓库,味道更加浓烈。记者走近细致观察,发现已凝成块的淀粉表面,滋生了大量的绿色霉变。“我们做的粉皮,全部用这个粉子。”作坊的老板娘毫不避讳地说,当记者问这淀粉为什么颜色变了,老板娘告诉记者,可能是“硫黄熏”导致的。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像这种淀粉发霉的情况并非个例,原因是一些加工作坊仍采用较为原始的“吊坨子”技术:“吊坨子就是用个方布,将粉子放进去,吊起来筛筛晃晃,把水控出去,到时候好用。”而用该方法“吊”出来的淀粉往往会成坨,“坨子”里面的淀粉不易干燥,时间长了,很容易发霉。

  违规添加“亮蓝”色素使用硫黄

  更让人揪心的是,记者调查走访中还发现了国家明令禁止的情况,如违规添加亮蓝染色,违规使用硫黄熏。

  在杨柳镇琴柏村的一家粉皮作坊,其生产的粉皮颜色明显发青、发亮,老板张某告诉记者,其在淀粉中添加了亮蓝。据悉,每加工三四百斤淀粉,张某就要放一瓶盖的亮蓝。

  公开资料显示,亮蓝属于人工合成色素,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亮蓝、柠檬黄、胭脂红等色素均不能添加于淀粉内产品中。

  在朱家村的一家粉皮作坊,老板朱某的妻子自诩:“(杨柳镇)90%(的粉皮厂)都是孬的,就一家好的就是俺。”

  不过这家“最好的”粉皮加工店,在记者追问下,也承认在淀粉中添加亮蓝。“干淀粉做的(粉皮)发红,只要(粉皮)发红俺就放点(亮蓝)。发红(的粉皮)市场不好卖。”老板朱某解释。

  记者走访杨柳镇多家粉皮、粉条加工作坊和企业发现,在淀粉中添加亮蓝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调查过程中,记者进入孔家村一家粉皮加工作坊,其仓库中的几口用塑料布密封的大缸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刚掀开塑料布,就被一股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呛得连声咳嗽。记者注意到,每一口大缸里都有一个小碗,碗中放着一些淡黄色的固体,其中一些固体已经发黑。老板刘志学的妻子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点的磺”。

  所谓“点磺”,据介绍,就是在碗里放入硫黄,用点燃的木炭加热后熏淀粉。“用磺熏过的淀粉颜色好,更好卖。”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点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粉皮、粉条的销量。

  在郝家村“嘉华”粉皮加工作坊,老板娘也坦言,用硫黄熏淀粉是惯常做法。

  我国食品卫生标准明确规定,在粉条的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硫黄等工业用化学品,因为它不仅对人的上呼吸道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且硫黄里含有的铅、砷等重金属,会对人的肝脏、肾脏造成破坏。

  事实上,当事者对“点磺”违规心知肚明,当刘志学的妻子被问到对方是否了解相关规定时,她表示:“查,不让用。”

  记者又走访孔家村、郭家铺的其他几家粉皮加工作坊发现,均存在类似问题。其日产量几百斤到数千斤不等,主要销往济南、临沂、邹城、巨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