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王显明的家人在捐赠证明上签字。齐鲁晚报记者陈晓丽摄5月1日,王显明的家人在捐赠证明上签字。齐鲁晚报记者陈晓丽摄
2012年8月15日,王显明老人在填写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齐鲁晚报记者李钢摄(资料片)2012年8月15日,王显明老人在填写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齐鲁晚报记者李钢摄(资料片)

  齐鲁晚报记者陈晓丽

  1日中午12点30分,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原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创办人王显明教授遗体捐赠仪式在该校举行,万余名师生为他送行,其中很多人专门从外地赶来。据介绍,王显明教授是2012年8月15日与济南市红十字会正式签下遗体、器官和角膜捐献协议,成为截至目前济南市年龄最长的遗体捐献者。

  三年前签下遗体、器官和角膜捐献协议

  1923年农历七月,王显明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70多年前,当作为医学生的王显明第一次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解剖实验室时,就对着实验室里供学生实习使用的遗体深深鞠躬。从那以后,王显明就对供医学研究的遗体产生了特有的尊重。“诸葛亮曾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要把它改成‘鞠躬尽瘁,死而不已’。”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显明决定将遗体捐献给中西医结合事业,继续为医学事业做贡献。

  2012年8月15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王显明选择在这一天签署遗体、器官和角膜捐献协议。

  王显明曾经表示,自己选择这个日期是有意义的,“从小学启蒙到大学毕业,我都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东北14年中度过的,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为,也亲自体会到了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

  “他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很早以前就有计划的。”对于王显明捐献遗体的行为,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学周告诉记者,“他说过要把自己的骨骼都串起来,就挂在学校解剖室里,让所有医学生都可以用于学习。”

  退休后利用稿费创建中西医结合大学

  1945年,王显明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院,东北全境解放后,进入关内,他先后担任过军队高层领导的保健医生、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医生及科主任。1955年,他被选送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由国家卫生部主办的第一期中医研究班学习,至1959年毕业,从而成为我国第一批中西医结合工作者。

  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现改名为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是王显明退休后创建的,“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都是颐养天年,王老为了传承中医,利用自己平时的稿费创建了这所学校,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全省第一所民办高校。”王学周回忆说,稿费当时一共只有两三万元,王显明几乎是白手起家,经过30余年一直发展到现在。“因为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当时都表示不理解和不认可,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悬壶济世七十载,自费兴学三代功”,这句话描述的正是王显明的一生。如今,王显明的儿子和孙子都在这所学校工作,可以说是三代人共同建校治学。

  “当我走到人生的最后,不要哀乐也不要眼泪”

  在学校创办以后,由于当时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学遇到了困难,王显明便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当时没有电脑,王显明只能用钢笔、圆珠笔逐字逐句地写到稿纸上。起草时,由于经费紧缺,只能从印刷厂或造纸厂买废纸使用。

  经过艰辛努力,王显明终于完成了30多本、累计1800余万字的教材。后来,这套教材被广泛发行使用。除此之外,王显明还发表了众多论文和专著,有些已经在海外发行。

  “当我走到人生的最后,希望大家用欢笑和掌声为我送别,不要有哀乐,不要戴黑纱,也不要有眼泪。”王显明生前曾经这样说。

  4月28日22时38分,王显明因病抢救无效离世。遵照他的遗愿,捐赠仪式现场非常朴素,一万余名师生在捐赠仪式结束后向王显明的遗体告别,其中不少人是从外地专程赶来。

  据济南市红十字会介绍,目前济南市已经有1913人加入了遗体捐献志愿队伍,王显明是济南市红十字会第197例遗体捐献者,也是截至目前济南市年龄最长的遗体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