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东营市委宣传部
60多年前,“第一股工业油流”在华北喷出,此后伴随石油炼化产业的发展,一座名为“东营”的城市拔地而起。
60年后,东营“四新”经济与数字经济快速增长,传统石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之力蓬勃涌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主旋律。
“四新”经济成增长新动能

来源:东营市委宣传部
2023年,东营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2%。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东营“四新”经济完成增加值559.2亿元,投资增长21.9%、高于全省10.4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9.4%、同比提升5.7个百分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成了这座老牌石化之城的增长新动能。
赛轮(东营)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科技大学创新研发的半钢轮胎PS2A成型机,依托大数据和AI驱动,仅需38秒就可生产一条轮胎,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无独有偶,通过与与四川大学共建研发中心的合作,石化强企利华益集团在高分子树脂领域也实现了技术突破,油化比下降至50%以下,并建成了国内最完整、最先进的改性树脂一体化基地。

来源:赛轮集团
在东营,得益于科技提升快速转型的传统企业还有很多。去年东营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02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88个,传统产业转型扎实推进。石油炼化、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凭借科技创新提升,实现了“老中生新”,其中化工产业超过炼油成为东营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去年10月,东营市科学技术局又印发《东营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管理办法》,再度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东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去年《关于加快推动“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攻坚突破的实施意见》的印发,更是成为“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过去一年,也是东营的“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续两年翻倍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左右。
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正是东营数字经济产业快速生长的地方。随着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腾讯云北方基地等总投资82亿元的26个数字经济项目加速推进,园区“一中心、两平台、五园区”的格局正在逐渐清晰。
近日,东营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目前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36家,2家企业分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新的一年,东营又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下一步,东营还将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加速“智改数转”,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试点示范30个以上。深入开展“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00个。围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扩量,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开展“工赋东营”行动,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0家以上,争创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5个以上。
绿色低碳助推高质量发展

来源:东营市委宣传部
绿色低碳正在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东营编制出台《东营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两区三基地”产业布局,健全完善氢能全产业链体系;《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打造黄河零碳三角洲标志性示范区;编制《新型储能及储能产业发展规划》,为新型储能及储能产业高质量跃升发展提供顶层设计。
一系列政策文件,助推东营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风电装备、锂电、氢能、光伏装备、新兴储能等产业,东营绿色发展的家底越来越厚。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累计落地总投资248亿元的产业链项目28个,投产项目15个;风电设备大型专用码头广利港区通用码头率先建成,引领风电产业园建设;中国海装、上海电气、三一重能、洛阳双瑞、中复连众等海上风电企业纷纷落户,项目涵盖风电主机、叶片、桩基及塔筒、发电机、齿轮箱、轴承等全产业链……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已然集聚成势,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配套最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即将崛起。

来源: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海岸线、黄河滩,都成为了东营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强优势。
将几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废为宝,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风光同场、渔光互补、源荷相邻、多业融合”,风光渔储实现“四位一体”……东营实现土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化撬动新能源的绿色动能。
2023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东营可再生能源新增并网量166万千瓦,居全省第三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95.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37%,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基于新能源产业优势,东营聚焦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着力补链、延链、强链,聚力打造锂电基础材料、储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4个百亿级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目前,东营电解液溶剂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60%,新能源汽车刹车片国内市场占有率约50%,新材料产业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长15.9%,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未来产业集群。
2024年,东营仍将坚持生态优先,加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深度“减污”,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强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闭环管理。推进科学“降碳”,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发展零碳制造和绿电制造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民营经济成发展最大亮点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 来源:投资东营
2023年,东营新增市场经营主体4万户以上、规上(限上)企业450户以上,构建起企业上市梯次推进格局。可以说,东营经济的高质量转型,离不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一家家民营企业的转型提质。
民营企业的实力毋庸置疑。去年,东营15家企业入围“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14年居全省第一;18家东营企业登榜“2023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上榜数量连续13年位居全省首位。
东营的民营企业中,行业领军企业不胜枚举。
从利用一台淘汰下来的纸机筹建造纸厂,到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参与制定新闻纸国家标准,华泰集团深耕产业链上下游,持续推动技术改造,走出一条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的转型之路。
成立于2005年的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地道的东营本土企业,曾经因设备老旧、自动化水平低等原因在与海外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今,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功能性陶瓷材料、纳米级复合氧化锆企业。

国瓷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 来源:国瓷材料
在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东珩国纤公司是国内唯一、全球第三家掌握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在新型储能领域,胜华新材、海科新源锂电池电解液占据全球市场60%的份额,昆宇电源生产的超薄叠片式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产品在国内占有率已达15.6%。
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得益于完善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仅2023年,东营就先后出台《落实〈山东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十大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工作措施》,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同时深化“千名干部进企业、百个部门进工地”活动,落实市领导常态化沟通联系企业机制,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
东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转变服务理念,再造办事流程,其创新推出“东好办·视频办”服务模式,让办事群众可以足不出户与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直接沟通;东营法院大力推进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和纠纷解决多元化体制建设,积极畅通与民营企业的沟通渠道,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此外,东营还推出诸多政策,积极表彰、激励优秀民营企业从业者,宣传、扶持优秀民营企业。
同时,东营领先全省启动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才金政40条”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入选12人、数量再次翻番,新引进高层次人才396人、大学生3.1万人,持续保持高位增长。
精心呵护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长壮大,且科技含量持续提升。2023年,东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4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省“瞪羚”企业3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8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幅度居全省首位。
行业持续提质,企业不断进阶,东营的发展动力满满。这座年轻的城市敢想敢干、向新而行、向绿而生,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东营“加速度”。
文字&编辑 | 潇洋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