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山东|资讯|同城|美食|旅游|汽车|城市|教育|健康|读图| @新浪山东|惠购

|邮箱|注册

新浪山东> 旅游 >热点目的地>生活剪子巷>正文

山东阳谷:寻找“武松打虎”的记忆

来源:新京报2013年4月14日【评论0条】字号:T|T

  阳谷县,位于聊城市南部,黄河以北。京杭大运河阳谷段位于县域东部,开凿于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运河自南由张秋镇入境,经阿城镇、七级镇,然后与聊城市东昌府区李海务段贯通,全长29.75公里。

  历史上该段运河由于水量不足,运河河道南高北低,落差较大,因此在张秋、阿城、七级三个码头分别建有荆门、阿城、七级上下闸,以节制水源,调节水位,保证漕船畅通和停泊。明景泰四年(1453年),为调节运河水位开挖广济渠(今金堤河张秋至濮阳段),引黄河与沁河水入运河,在张秋建通源闸以节渲。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因黄河改道的冲击,运河堤岸损坏,河道淤塞,运河漕运开始衰败。后经长年泥沙淤积,黄河河道逐渐抬高,运河在张秋终被斩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停运。

阳谷县阿城镇,政府组织的计划生育宣传队请来了当地的舞狮队沿街表演。阳谷县阿城镇,政府组织的计划生育宣传队请来了当地的舞狮队沿街表演。

  京杭大运河给阳谷带来了几百年的兴盛与繁荣,“武松打虎”又让阳谷在默默无闻之后又广为人知。如今阳谷拥有多处运河遗存,相关遗产的保护和运河申遗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大运河阳谷段自南向北穿越县境东部张秋、阿城、七级三镇,它们也是三个因运河而闻名的古镇。“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当年曾与苏杭齐名的张秋,还有过“江北小苏州”的美誉。张秋地处寿张、东阿、阳谷三县交界处,横跨运河,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素有“南北转运锁钥”之称。

  史料记载,张秋镇全盛之时,“俨然都会之观也”,城有九门九关厢、72条街、82条胡同,仅寺、庙、观、祠计达40余处。江南所产竹木、柑橘、稻米、桐油、丝绸、茶叶等,多在此卸船,然后由陆路运销山西、陕西及山东本省各地。本地所产之乌枣、阿胶等土特产及手工业制品,以及产自山东沿海的海盐等,亦由此装船,运销南方各省,是鲁西主要运河码头以及货物集散地之一。

  可是,如今的张秋只是一个留有部分运河遗迹的普通北方小镇。

  张秋镇 昔日繁华如烟消散

  李增全家的房子离运河不远,他家已有好几代人定居于此。李增全听爷爷说,他家祖上从山西迁过来后,依傍运河靠贩卖茶叶等货物度日。运河衰落之后,他们尝试过各种营生。现在他则经营着一个小商店,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

张秋镇桑营村,村民段存昌展示父亲传下来的木版和自己刷印的木版年画。2008年,张秋木版年画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秋镇桑营村,村民段存昌展示父亲传下来的木版和自己刷印的木版年画。2008年,张秋木版年画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这生活了快60年了,这条河是看着我长大的。你们看着它有点脏有点味儿,不过是条普通的河,我瞅着她却像亲人一样。”镇上人遇到外来人问起运河,往往都会说这里五百年前可繁华了,李增全却很少这样,“毕竟咱没见识过”。有时他也会望着运河上留下来的闸背、石桥,岸上残存的陈家大院、关帝庙,脑子里不自觉地想象一下过去的繁华图景,然后又让它们如烟一般消散。

  离李增全家不远的地方,立着一座矮方碑,上面写着“山西会馆”,碑后是几间残破的屋子。资料记述,这座会馆由山西商人建于康熙三十二年,做联络同乡感情而用;会馆为四合院,还建有戏台。李增全已经记不清最初见到这座会馆时的样子了,只记得它在“文革”期间毁坏得很严重,“后来有人修了修,但也没有修出个样子来”。

  马先生住在离山西会馆不远处的清真寺里,他说和聊城、临清一样,张秋的回民也不算少,大概有2000多人,应该也是沿着运河迁过来的。“张秋有东寺、西寺、南寺三座清真寺。”马先生指着旁边的学校,“那里过去是东寺,后来倒塌了。我住的这里是西寺。”

  聊起山西会馆等运河遗迹时,马先生也感慨时间太久远了,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已经很少,当地也没有人会留心这些。“你去了离这不远的景阳冈了吗?那里比这里有看头儿多了。”马先生所说的景阳冈景区就在我们从张秋驱车前往阿城的路上,严冬欲雪的日子里依然有游客前往。

  阿城镇 “很久没有富裕过了”

  阿城和七级在历史上不如张秋有名气,而现在它们之间已没有什么差别。过去民间俗语称“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相传阿城是盐码头,七级是粮码头。

  史料记载,“阿镇为水陆通衢,富商大贾辐辏云集”,尤以盐、当二家号称首富。据说阿城过去有十三家盐园子,如今留存的海会寺和运司会馆就是由居住在阿城的山西盐商捐款修建起来的。

阿城镇古运河小桥上,一位摆地摊的老人。阿城镇古运河小桥上,一位摆地摊的老人。

  初到阿城,正赶上年前大集,虽小雪淅沥,镇中心街道上依旧人群熙攘,人们在此起彼伏、嘈嘈杂杂的流行音乐声中,兴奋地置办着年货。见到我们时,冯叔良和老伴儿俩人手里提着些白条鸡和鲤鱼。听说我们是来看运河的,冯叔良马上把手里的东西塞给老伴,领我们穿过几条街,来到水量并不太充足的古运河边。

  冯叔良小时候在运河里游过泳,后来“水就慢慢变少了,水质也越来越差,不少人把垃圾直接往河边丢”。他指着运河旁的一块田地:“这里我们以前都叫‘闺女坟’,听说过去船上死了人都会埋在这儿。后来人们把坟地平了,种上了棉花。”

春节前夕,阿城镇中心街道上热闹的年前大集。春节前夕,阿城镇中心街道上热闹的年前大集。

  冯叔良和乡亲们现在还指望着用河里的水浇地,“能省不少钱”;“听说就要在运河里安闸蓄水了,到时这里的水就多了。现在也有人在运河中间挖了养鱼池”。

  20多岁的时候,冯叔良离家去了东北的农场工作,印象中一个月能挣一百块,这在村里是无法想象的。上世纪80年代,他又回到阿城。“古时候,阿城、七级可都是繁华富裕的地方,但我有记忆以来好像这里就没有再富裕过。除了种地,阿城还有阿胶。现在大家都说东阿阿胶如何如何,其实东阿的故城就在这里,这里才是阿胶的起源地,镇上的阿胶厂里还有‘古阿井’呢。”

[1] [2] [下一页]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山东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