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毅清

  张宏宾艺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其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书经历。

  他到山师时三十四岁,有着自信、儒雅、英气的外表,带着来自学生时代的理想与激情,怀着对美术教育的真诚与敬畏,走进透洒着灿烂阳光的校园绿荫,开始他这段美好的“学院”时光。

  他的学院时态正值20世纪的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八十年代”,有其特殊的时空涵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国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社会形态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全方位开放的态势转换,中国的社会发展出现了历史转折,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国家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美术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1979年之后的日子所发生的一切使其同一扇门一样,划定了两个不同空间的界限与通道”。八十年代的美术创作,反映出思想解放带来的变化,新观念、新形态、新表现,如风潮般涌动在中国画坛,激荡着艺术家的心胸,使他们的画笔冲破过去图示政治概念的框框,以感性的形式直觉,去表现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展露。“画家们在内心深处,向往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来决定艺术创作的方向,同时真诚地表露内在感受或以专业精神对形式美进行研究”。(鲁虹《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11月版,第36页)

  改革开放,高等美术教育得到恢复与发展。诸多文革前毕业于美术院校的优秀艺术家被充实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成为美术事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力量。

  张宏宾调回高校。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历程,是他真诚教书,潜心绘画,全部身心投入专业研究的过程。他感性——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对绘画形式的追寻,对中西美术传统的深入,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探究都融汇在创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教学的点滴之中。他性情——少思殿堂,多游山林,视艺术惟纯惟大的个性弥漫于课堂课外,使学生既得规矩,又阔眼界,更建虔敬。他清醒——在现代美术思潮翻涌的社会背景中,其绘画创作有其底线坚守和创新原则:拓宽思维,把握规律,追求对内在感受的表现,其作品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