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的绘画

  绘画是可以凝于笔端、落于帛素上的美好的梦。张宏宾织梦于绘画,源于挚爱,得于教育,虽有十年岁月蹉跎,但山东师大教学和美术创作并行的工作氛围,使他真正进入创作的生命状态。绘画从己心,作品有态度,表达真情感是八十年代艺术家创作的意识自觉。张宏宾所绘作品《纪念老舍先生》,正是他实现用绘画昭彰老舍先生的心底夙愿之作。这幅表现老舍先生及其文学儿女的绘画,在深刻的人物造像、谨严的结构安排、精湛的线条组织及素朴大气的画面背后,蕴含有画家真挚深厚的情感,或崇仰、或悲愤、或忧虑、或感伤……,是反映画家主观精神的巍然之作。笔下老舍面庞清癯,神情凝重,似是对现实的不解、思虑和冷望。围绕在老舍身边是《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月牙儿》……等作品中耳熟能详的人物,精现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空间中。画家以令人信服的功力塑造人物性格,以老舍“简洁朴素的文字风格”为范奠定作品基调,以简淡冷峻的色调构成其悲怆之主旋律,将其回响在驼铃、单弦、大鼓、二胡及其市井喧嚣的京腔声韵之上……张宏宾作品反映出八十年代初的创作特征,反映出绘画艺术“表达了对社会、历史命运的反思,对文革创作模式的反拨,肯定了个体感性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这是中国美术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的时代特征。(孔新苗《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美学》,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398页)

  《丙辰清明》是张宏宾同时期另一幅以社会事件为题材,以白描为形式的人物绘画。在国家改革开放,社会拨乱反正的背景下,作为热血青年的艺术家,需要用绘画表达一介文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虑和担忧。张宏宾这时期绘画创作没有单纯追寻形式美感,却是从心而发,正视现实,切入主题,突出真实感与悲剧感的结合,使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意识和力度。

  八十年代的美术创新蔚然成风。画坛对形式美的价值肯定,使画家像奔行在充满阳光的田野中那般自由舒畅,追求感性的体验,表现美好的事物和美的瞬间。

  张宏宾坚持绘画的民族传统,追求形式规律和形式美,坚持在题材和样式中找寻最适合自己的语言。受张仃先生“毕加索加城隍庙”的创作理念影响,装饰色彩和水墨韵章成为他后来在美术多元格局中的个人形态以及新形式语境的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