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中国,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艺术家们了解西方战后现代文化艺术的愿望也日趋迫切。邓小平“访美”后不久,便迎来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三次出国潮”。

  1987年张宏宾应邀赴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讲学,这期间他和几位老同学继承和延续林风眠开创的道路,共同在美国参与了“中国现代重彩画运动”。区别于中国传统水墨,“中国现代重彩”结合了西方现代绘画技法,利用高丽纸结实的纤维,通过正反两面创作制造出一种既水墨淋漓又色彩斑斓的效果,颇具装饰意味。这一时期张宏宾创作的《孔雀姑娘》《远方的呼唤》《少女与花》等,保持了中国元素最基本的线描,在丰富的色彩对比中,人物造型准确严谨、古雅高贵,充溢着古老东方的神秘幻想。

  张宏宾的中国现代重彩画在美国大受欢迎。后来他的《夏之歌》等十几幅作品被美国国际艺术发行艺术中心印制成限量版丝网版画在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等地发行,并引起极大轰动,中国现代重彩画一跃成为融入国外主流社会的中国画种。

  十余年来,近距离地观察了西方艺术进入后现代时期的形态,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之后,张宏宾开始从更高的视点审视自身的文化基因,并重新校准、定位自己的立足点。不知道从哪一天,也不知从哪一幅画开始,张宏宾开始了他的“实验”——先用颜色在宣纸上肆意泼洒,然后凭借颜色在纸上自然形成的痕迹来激发创作灵感。“由偶然性带来的那份最初的创作悸动,让我兴味盎然,我希望自己画得像诗,像梦。”张宏宾说。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抬头望向那深蓝的天空,飘忽的云朵有时幻化成一匹骏马奔腾而来;而当我们望向那被时间侵蚀的古旧墙皮时,又分明看到了一幅山水画;偶然的发现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张宏宾则把这一偶然性搬到了宣纸上。素宣之上,斑驳陆离,虚实相间,落笔似不经意,赋彩如影随形,表现了一种不可视的空间流动,张宏宾却于混沌迷茫中,抓取一个个具象、生动的人物形象,可谓“一画勘破鸿蒙”。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张宏宾是一位“灵魂里有唯美倾向的画家”。无论是英姿飒爽的《御风》女子,还是在群马中《回眸》的甜美少女,一个个气质优雅,却像是在哪儿见过,似曾相识,观之直觉安心。马蒂斯以为最好的画应是眼睛的安乐椅,著名艺术家张世彦认为张宏宾的作品很像是一把“中国制造的安乐椅”。 而画家超前的审美意识和唯美情怀让其捉摸不定的内心轨迹似乎有迹可循:他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的其实是更像自己的“我”,既有别于他人,也有别于过去的自己。

  张宏宾的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但他既是西方的,也是中国的,他的目光既充满东方古典的意味,又有时代鲜活的生命气息。作为中国画当代形态转型中的探索者,张宏宾希望自己在艺术创作上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和发现。“变则生,无止境的探索是艺术家的生命。”张宏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