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

  提到技术创新对于经济的作用,每个人都能洋洋洒洒说出一大段道理。但对于几十年前的人们来说,这个观点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认同。

  10月8日,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Paul Romer(保罗·罗默)。在此之前,这位经济学家有经济界村上村树之称。从2016年开始,他所供职的纽约大学每年都会为他准备获奖之后的演讲稿,但直到今年,这份演讲稿终于才可以派上用场。

  根据授权,知乎用户“司马懿”,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汪通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阐释了罗默的成果对于整个经济学研究之意义。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今全球各地对于创新的鼓励补贴政策,都离不开罗默30多年前的那些研究。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模型,称之为索洛增长模型。简单来说,这个模型的意义,就在于讨论资本积累、人口增长以及技术、经验和政策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根据索洛模型,如果资本的积累,刚好能够让新增的人口完美契合,整个社会就会处于稳定状态。

  长期以来,世界上有不少经济体通过增加资本投资和人口红利获得了高速增长。比如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和近期的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但问题来了,如今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只是因为资本投资和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吗?1978年的中国,和2018年的中国,他们的不同仅仅在于资本和人口吗?

  在最初的索洛模型中,它没有解释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而是把技术看成是外界给定的一个固定参数。也就是说,它没有意识到,经济体内科学技术的自我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

  自然,针对一国政策会如何促进技术进步,当时的经济学界也没有大量研究。当然,在现在的经济学教材中,已经对索洛模型的这一局限进行了纠正,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还是最前沿的思潮。

  除了人口和资本,罗默将关注点放在了技术创新上。通过对索洛模型的研究,罗默提出了内生增长的概念——这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来源于人类自身创新的火花。罗默相信,知识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知识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比如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了思想,那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罗默的两篇论文《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详细阐述了人类通过创新来驱动增长的理念,从而奠定了他在这个领域内的大师级地位。

  而在此基础上,罗默提出,如果要使得一个经济体不断取得增长,仅仅增加投资、增加人口是不够的。政府还需要动用其他方法,如补贴、设置专利等,来奖励技术创新。

  也正是由于罗默的思想,人类对自身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光明:在索洛模型中,人类的终极形态——均衡稳态只不过是总量缓慢增加、人均资本恒定不变。而在罗默的观点指引下,人们发现,只要技术不断革新,人类社会是会永远向前发展的。

  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罗默的研究,当前的经济学教程在讲到索洛模型时,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教授资本和人口的增长,另一部分则是技术、经验和政策。

  或许罗默的观点在如今已经见怪不怪,但诺贝尔奖本来就是奖给几十年前的成就的。而在那个时代,罗默的研究无疑为人类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