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身着黄色T恤、头戴骑行头盔的学生们骑着各自的“爱车”在山大附中的校园里集合了。未来四天,这群13岁左右的初中生将经历一场毅力和耐力并存的挑战。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兵分四路,分别踏上孔孟文化线(420公里)、黄河入海口线(570公里)、古运河线(450公里)和水泊线(410公里),开启骑行之旅。

  古运河线一路西行,第一天130公里行程,让原本兴奋的孩子们收敛了许多,虽然无人喊累,但大腿的酸痛与精神上的疲惫着实考验孩子们的毅力,原本喧闹的车队变得安静下来。

  10月3日,古运河线突然造访的小雨让骑行路变得更加艰难,黄色T恤上甩满车轮溅起的泥点。每个人的精神都高度紧张,生怕一个不注意就会让自行车打滑失控,继而倒地。正如10月4日晚上7点半回到山大附中时2016级10班王喆的回忆,他用“痛苦并快乐着”形容了整段骑行旅程,说出了同行伙伴们的心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在2007年国庆节,山大附中6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首次尝试,从学校出发骑行至曲阜,了解孔孟圣贤,一路参观学习,最后返回济南。在随后的十年间,山大附中将“十一”期间的“骑行课”坚持了下来,慢慢地从一条线路开发到两条、三条,慢慢成为如今的四条线路。

  报名超百人需经过三个月培训

  这项考验毅力和耐力的“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骑行需要经过测试和培训,十一期间的“骑行课”可以说是一堂有门槛的课程。

  早在三个月以前,骑行的准备就已经开始了。据山大附中政教处副主任张庆举介绍,本着家长同意,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今年有超百名初二学生报名参加活动,但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学校进行了必要的体能与骑行技能测试。

  必要的测试只是一方面,所有参加骑行的学生还要进行一系列培训。从自行车维修到骑行手语,从山地车维护保养到黑夜骑行的注意事项,“整个骑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上下坡时车速过快与过慢都不安全,车座位过高不安全、过低会费力。所以需要学生通过两到三次培训,对骑行过程及各种注意事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张庆举说,不仅是前期培训,在正式骑行前,还会有专人探路,查看线路上是否有道路发生变化,食宿能否得到保障。

  “正式骑行开始后,每条线路都会配备十人左右的教师骑行团队,平均每个老师照看4名学生,保证学生路途安全,平安返程。”张庆举说。

  老师随行骑行、学习两不误

  在孔孟线与水泊线两条线路均有一名语文老师随队骑行。孔孟线途经泰安,到曲阜、邹城感受孔孟文化,再经宁阳、肥城返回济南;水泊线途经东平湖,到梁山了解水浒文化,再经东平、肥城返回济南。因此,骑行不仅是单纯骑自行车,还要配合必要的文化参观。

  “不仅是孔孟线与水泊线,每条线都会有文化渗入。”张敦迎介绍,四条线路在正式骑行前,都会有学生提前对本线路的文化内容进行整理,并进行文化内容授课。比如,黄河线一路沿黄河骑行,那么,黄河的基本情况、黄河文化的特点以及沿途地市与黄河文化的关系,这些都是骑行前需要学生了解并熟知的内容。“骑行途中,虽然双腿在骑,但是双眼在看,对于周围环境的观察,如果只是停留在沿途风景本身,而不了解其文化内涵,骑行意义都会减半。因此,必要的文化培训,甚至是语文老师随队都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