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济南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十分喜人,五大生产总值全部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上半年,济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7.4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0.6个百分点。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2.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继去年12月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之后,6月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上半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044.7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7 %)6.7个百分点,增幅连续居全省第1位。
此外,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4.5亿元,同比增长10.4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39 %)0.0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7位。
财政金融方面,上半年,济南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1.5亿元,同比增长1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6%)3.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
以上这五大经济指标增幅 ,是17年来首次全部超过全国、全省的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动能转换明显加快。一是服务业继续发挥主引擎作用。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8.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物流、信息、商务、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1.5%,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二是工业转型加快。钢铁、石化行业增加值分别下降11.4%和28.7%,汽车制造业大幅增长72.4%,有望成为工业领域首个千亿级行业。机械装备、电气器材、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均增长20%以上。国内首款氢动力码头牵引车在济南成功下线。三是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新增农民合作社236家、家庭农场247家,土地流转率较年初提高了5.5个百分点。四是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崛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8%,预计较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全国首个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浪潮,大数据产业基地签约企业28家,党政机关量子通信专网通过测试。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投入结构继续优化。一是财政质量较好。税收比重占78.2%,高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8.1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效益明显转好。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9.1%,利润增长11.9%,亏损企业由一季度的291家减少到257家。办公写字楼、商业用房去库存周期分别减少到23.4个月和31.1个月。三是投资结构改善。实体经济投资、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8.7%、22.7%,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3和6.3个百分点。工业、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4.9%、13.4%。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4%,占服务业投资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
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发展后劲大幅增强。一是大部制改革率先突破。在全国率先构建起大交通、大建设、大水务、大旅游、大外事、大绿化的体制格局,打破了条块分割体制和城乡分治格局,为城乡一体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大平台整合基本完成。打破以区域划分的投融资体制,整合组建了新的六大投融资集团,将28个市直部门188家企业的优质资产一并注入新成立的六大集团。三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市外投资758.9亿元,增长35.2%,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上半年新签约项目总投资1519.3亿元,继续位列全省首位。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确定落户,苏宁齐鲁综合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签约落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意向入驻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四是市场群体发展壮大。试行登记注册“最多跑一次”改革,新登记各类企业2.7万家,注册资本3602.6亿元,分别增长7.7%和47.1%,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款325.9亿元。五是人才工作实现突破。出台“人才新政30条”,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94名(个)。高新区获批我省唯一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环境治理全面发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一是治霾力度持续加大。东部老工业区关停搬迁工业企业10家,完成全年任务的62.5%,济钢集团钢铁产线安全关停。完成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42台,淘汰198台,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二是治堵进展顺利。浆水泉隧道、老虎山隧道、燕山立交地面道路等部分路段提前贯通通车,27条丁字路、瓶颈路改造开工24条,其中4条实现打通。新开通公交线路6条,优化改造公交站点44处。市区禁停道路增加到100条,“济南式过马路”得到社会各界好评。三是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目前共拆除违法建设2623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119个泉城广场。违法户外广告75.2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绿地147.7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泉城公园。杆线专项整治完成90%,入地线缆、梳理线缆、剪除线缆单线长度相当于沿济南绕城高速转15圈、71圈和30圈。四是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建立市级领导包挂制度,开展“百日提升”行动和“百日攻坚”会战,全社会了解、支持和参与创城的氛围更加浓厚。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307.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一是脱贫攻坚加快推进。筹集财政资金3.8亿元,新开工产业扶贫项目166个,501个光伏扶贫项目建成并网发电,贫困村村道及主干街道硬化任务完成90%,农村危房改造开工率77.6%,2万多贫困人口享受到医疗政策实惠。二是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53元,分别增长8.2%和7.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处在温和上涨区间。三是各项民生保障更加完善。新增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58%和62%,城镇登记失业率2.16%,济钢集团7000余名在职职工获得新的就业岗位。开工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178所,其中竣工148所,90所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已开工40处。建立医联体285个,家庭医生团队1230个,13家驻济医院实现医保跨省结算。新开工省级棚改项目18451套、市级棚改项目5409套,282个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全部开工,100部电梯加装试点工作启动。城乡居民年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92元和112元。成功获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3761户家庭纳入退役士兵住房保障范围。四是16件民生实事扎实推进。拓展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已经完成,整治城区道路积水点和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90%以上,其他13件都在加快落实。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刘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