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有的是锻炼身体,有的是找人聊天,有的是照看孩子,而对于有些老人来说,捡拾垃圾却是他们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记者调查发现,老人捡拾垃圾并不完全是因为经济拮据和精神疾病,不少老人因内心空虚而对此上瘾,而这又与子女关爱的缺失有莫大关系。
患癌独居老人靠捡垃圾筹医疗费
62岁的方铭独居在济南舜玉路80号,一直未婚,她有捡废品的习惯是生活所迫。9日,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单元楼门前拾掇着。楼门前堆着两垛小山似的废品堆,方铭都用塑料布、草席细心地盖住,以防风吹雨淋,更为了防止跑出异味。她的自行车上缠满了各种捆绑绳,这是方铭卖废品的必需工具。
“这不是垃圾!这些都还能用、能穿,都能拿来卖钱。”每次听到别人将自己捡回来的废品称作垃圾,方铭都十分反感。“收废品的现在不上门了,都是自己送到南外环废品站。”对于方铭来说,每次卖废品都是一次长途跋涉。自行车拉的东西少,再加上脑梗、心脏病等导致的行动不便,方铭每次都是推着自行车卖废品。“现在废品价格不高,一次只能卖几块钱。”
收拾废品时,方铭时不时地按几下后脑,休息片刻,“脑梗带来的后遗症”。更要命的是,今年社区老人体检,医生发现她腹腔有异常,后经确诊为腹腔癌。“我嫌花钱一直没去,今年疼得忍不住才去的。”这无疑让她的生活更加拮据。眼下,方铭每月医疗费用约在3000元,除去每月2000多块钱的退休金,剩余500元只能靠卖废品来赚。
谈及废品堆积所带来的扰民问题,方铭十分内疚。“邻居们嫌这股味儿,我尽量把它们盖好;担心消防隐患,我每年都自费为4号楼买消防保险。眼下,我也希望赶紧把这些废品卖掉,可一直找不到接收的废品回收站。”
“我们是真拿她没啥办法了。”舜函社区居委会刘主任称,为了处理方铭的问题,社区居委会也用尽招数,甚至用了花钱买其废品的办法。2014年,居委会曾联合4号楼楼长和热心居民一起规劝,才进入其家中为其清理废品。光她家的前后阳台,三辆车四个人干了三天才基本清理干净。刘主任称,为了彻底清理,舜函居委会还出资600元购买了她的垃圾,“垃圾运输车拉了三车才拉完。”
“舜函社区居委会在2015年也曾出资买走她楼前的垃圾,后来状况毫无改观,再说我们的财政开支也受不了,便不再购买清理。”刘主任说。
每月只卖十几块却干得很带劲
10日下午,在济南七里山小区附近,李秀英(化名)正在自家门前收拾昨天捡来的垃圾,她吃力地抱起一摞纸箱,一步一步地向楼后靠墙的空地上挪着,那是她常年暂存垃圾的地方。几十袋垃圾铺了一地,占据了大约三个车位的地面,远远望去,像一个小型的垃圾中转站。
“前几天我感冒了,没出来收拾,可把我急坏了,今天得赶紧把这些卖掉,要不别人看了不愿意。”78岁的李秀英白发苍苍,但说起话来很有劲,有人来聊时天,她呵呵笑着,但双手仍在垃圾堆里快速地扒翻着。
每天傍晚,会有“破烂王”来收垃圾,代表着她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她并不计较卖破烂换来的钱,有些东西直接大方地送给“破烂王”,第二天,再重新开始。即使每天捡回来这么多垃圾,一个月加起来,她也只能卖十几块钱,可是她提起来却很兴奋。“别觉得脏,干起来可带劲儿了。”
有捡垃圾嗜好的老人可不在少数。10日,在济南洪家楼附近一小区,当90岁的老人王红芳(化名)提着一袋子塑料瓶正要往门口走的时候,常年在家里帮忙的亲戚于晓云(化名)赶紧拦住了她,抢下她手里的袋子。“我刚偷摸给你扔了,你怎么又捡回来了!”
王红芳耳背听不清,只是一边拉住于晓云的手,一边把垃圾袋堆放在单元楼内,还念叨着“放这儿,一会儿我收拾,我收拾”。在那里,已经摞满了纸箱、纸盒、塑料袋等垃圾,于晓云说,这是王红芳的“小仓库”。
于晓云说,王红芳每天一早就要出去买早饭,两个小时才回来,手里多出来一个大塑料袋,里面什么东西都有。累了就回家睡一会儿,睡醒了继续出去找垃圾。有一次于晓云看见她把半个身子探进垃圾箱里翻腾。“捡回来也不知道卖,就堆在那里,都是我们偷偷给她卖了,她心疼着念叨一会儿,捡的反而比以前更多了。”
只有捡垃圾的时候才觉得日子过得快
记者在济南咨询了四个居委会,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表示,社区内都有偏爱捡拾垃圾的老人。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医师赵桂芳说,老人捡拾垃圾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因为生活习惯,有的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
其实,李秀英不缺钱,三个孩子每个月都会定期给她生活费。李秀英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也从不串门和邻居走动。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捡拾废品的世界中。“我觉得社会上的事已经与我无关了。”李秀英说,只有捡垃圾的时候,才觉得日子过得很快。“因为捡起来,什么都不想了。”
中祺智库心理咨询师泰祺表示,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都经历过战争动乱、资源匮乏的年代,人老了以后,会经常回忆往事,从而带来行为的改变。“同时,老人身体机能下降,渐渐对衰老产生恐惧和焦虑,在捡拾旧物的同时,就觉得这些东西可以再利用,投射到个人的情绪里,所以对捡拾垃圾会成瘾。”
于晓云始终想不明白,像王红芳这样的家庭条件,怎么会想到捡垃圾。王红芳和老伴40年前从国企退休,两个人加起来每月有近万的退休金。几个子女也都在国企上班,几乎每天都来看望他们。
在王红芳家中,老伴因为脑血栓瘫痪在床,于晓云记得就在老伴瘫痪的那一年,王红芳开始捡拾垃圾,一天要出去四五趟。“有时候天黑了还不回来,我就去找她,在垃圾桶边总能找到她。”有时候捡到了别人扔掉还没吃的糖、完好的菜叶,她会很高兴地带回来给大家看。
“幸福魔方”老年人社工项目主任赵琰说,之前她也碰到过这样的例子,老人捡回可以卖钱的东西,还特别炫耀地给家里人看。“他们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别人自己还是有价值的,其实他们真实地感到,自己与年轻人已经渐渐脱节了。”
爱比对抗更能让老人回归正常
王红芳很少说话,在家里根本不与老伴交流,即便是孩子回来了,也只是几句寒暄,从来不长时间聊天。“电视也不看,经常从头换台到最后一个,再从最后一个换回来,不知道她要干什么。”于晓云说。
泰琪说,捡拾垃圾的老人,大多数子女应该不在身边。“或者子女在身边,但并不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造成老人屏蔽与子女的联系。老人把垃圾堆到一起,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是想用这种堆积的方式,填补心里的空缺,而这个空缺,就是子女的关心。”
李秀英是独居老人,三个孩子都在济南,也常来看她,但因为住得远,又各有所忙,每次来多是短暂停留,很少陪老人吃饭,更别提留宿了。而李秀英与子女的交流,几乎是空缺的。
王红芳和李秀英的这种做法,并不能被子女们理解。于晓云说,王红芳的子女为了这件事,已经跟她吵翻了天。“子女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觉得她到处捡垃圾,大家会觉得没有照顾好她。”
每当孩子吼她时,王红芳就坐在凳子上听着,一句话不说,问得急了,她支吾着“不去了不去了”,然而第二天一早,仍然去捡垃圾。“拉住她不让她去,她就会发脾气。”
“子女越呵斥她,她的缺失感越严重。”泰琪说,对于捡拾垃圾成瘾的老人,儿女们应该找到她需要被满足的部分,给予他们关爱。“比如给老人找一些娱乐设施,多了解老人的需求。子女的关心并不是给她一些钱,一些物就可以满足,而是真的从内心去关怀她。”泰琪认为,爱比对抗更能让老人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