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制度优势
奠定转型基础
“我到北京开会,常有央企负责人向我了解山东国企改革的做法,说明山东国企改革在一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王书坚说。
埠村煤矿就是见证者。这个矿已开采57年,连续亏损11年,但没有简单地矿关人散,把包袱一甩了之,而是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有序转型,终于逆势盈利。李树新的体会是:“从变革体制机制入手,重塑制度优势,探索混合所有制,解决企业转型体制单一、治理失范的问题;推行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解决经营者活力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坚持产业运营与资产运作相结合,解决产业转型速度慢、起点低的问题,顺应发展规律,奠定转型基础。”
“但是,我心里很明白,国企改革远没完成,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王书坚说。在他看来,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在于3个方面:国有体制、民营机制和有效激励。既要坚持搞好国有企业不动摇,又要破除掉以前那些尾大不掉的“国企病”。
主持设计国企改革“路线图”的张新文说,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僵尸企业,根本上还是与我们的观念和机制有关。“一些干部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把行政习气、裙带关系带到企业,带坏了风气,搞坏了经营。”
“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亟待破解。
首先是来自银行金融系统的难题。张新文说,目前的做法是,企业可以破产,银行作为债权人却不可以有损失,这不公平,也不合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债权人、债务人是平等的,有了风险和损失,银行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应该发展混合所有制及股权、债权、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方式,改变由银行主导、间接融资一家独大的金融模式。
其次是法院。依法破产是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各级法院受理标准不一,部分法院出于社会稳定考虑,加上费时费力,不愿受理破产案件,积极性不高,导致立案难度加大。
还有,国企要破产,过去的“欠账”要交,相当于人之将死,还要逼其拿出买骨灰盒的钱,直接导致了“死不起”现象。企业的社会职能,比如学校、医院,以及供水、供暖、供电、物业等移交地方,地方接收起来往往不积极,推动起来很慢、很难。
用张新文的话说,现在正是国企改革转型的“窗口期”。“处置好‘僵尸企业’,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是个不得不过的坎儿。”一定要抓住这个重要机遇期,加大政府协调力度,促进改革顺利向前推进。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微信号sina_shandong,在这里,看见山东。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