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国企改革消顽疾(改革敢啃硬骨头)

  本报记者 徐锦庚 刘成友 卞民德 谢 雨

  国企改革,既是老话题,也是新挑战。过去数十年,几次三番,老毛病刚消除,新问题又冒出。如今经济步入新常态,国企改革难度更甚。如山的压力,能否成为改革的动力?

  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肯定回答。改革是利益的调整,难免有阵痛,但痛彻骨髓的“短痛”好于求稳怕乱的“长痛”。下定决心早起步、快进展,对省属国有企业实施20类70项“大手术”,力求“脱胎换骨”消“顽症”,避免改革“悬浮”。

  破解体制弊端

  完善顶层设计

  一堆煤炭,买进时价格正逢高点,不久便遇价格滑坡。照市场规律,应尽快脱手。可放在国企,偏偏有这样的怪事:领导换了几茬,谁也不敢动,只能眼看着越放越贱。原因是:不处置,账上永远有这笔资产;处置了,资产势必缩水,这个责任谁敢担?

  “过去是用管机关的办法管理国有企业,管得太死,企业离市场很远。”山东省副省长王书坚分管国企改革,熟谙国企体制的弊端,“决策效率低,责任不明确,机制僵化,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

  “2012年10月是个拐点,煤炭价格一路下滑,各种弊端集中暴露出来,改革也因此显得更加必要、更为迫切。”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新文坦言,“山东国有企业的资源指向性较重,新一轮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异常猛烈。”

  以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为例,70%以上的资产分布在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且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诸如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近亲繁殖等问题,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

  众多“僵尸”企业是矛盾的焦点:连年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长期占用大量人力、资金、土地等,导致有限的资源无法向更高效率的企业、产业流动。2015年,山东省管企业实现利润172亿元,其中盈利企业的盈利额556亿元,但亏损企业的亏损额达到379亿元,相当于2/3的利润被“吃掉”。

  国企改革,山东省委省政府矢志不渝,但如何改,必须把握好分寸。改得浅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能“消消炎”;改得深了,伤筋动骨、阻力极大,如同自我“革命”。

  “国企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说,“从管理企业的方式,到企业内部运营的方式,都要符合股东、客户、员工、供应商和债权人的基本权益,能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合理诉求。”

  去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国资国企改革工作30多次,党政主要领导对国资国企改革批示50多次。山东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制度框架,在此过程中渐趋成型。

  山东省国资委分两批下放了27项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将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对外担保等重大事项决定权授予董事会。2015年,山东省管企业请示省国资委办理的事项同比减少40.7%,省国资委对企业的批复性文件同比减少50%。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微信号sina_shandong,在这里,看见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