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城市“吸水性”亟待增强

  虽然诸多受访者不愿看到暴雨天气到来,然而天不遂人愿,来自气象台的预告显示,自6日开始济南就迎来连续4天的雷雨天气,大风、大雨都将再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缓解暴雨带来的负面影响呢?陈靖良认为,除了加强对这种恶劣天气的预警机制、提前做好防汛工作外,地方政府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强化雨水吸蓄系统应是关键之举。

  “一方面,老化的排水系统需要升级改造。”陈靖良称,从目前的分析来看,部分城市严重的内涝,暴露出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水平偏低,排水设施得不到及时的养护和维修,应急排水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增强城市的‘吸水性’,就是目前中央力推的海绵城市建设。”陈靖良称,与管网强调的将雨水运输到末端在进行控制不同,海绵城市体系是指优先运用草沟、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绿色设施”,实现源头分散控制,达到对降水慢排缓释的作用,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实现雨水排放与利用过程的双结合。

  实际上,目前地方政府更关心的是后者。资料显示,全国各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如济南市就共安排43个大项、137个子项,总投资79.26亿元,拟通过2至3年完成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湖南岳阳从今年开始的3年内拟投入40亿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不过,业内人士也坦言,无论是老城区的管网改造,还是海绵体系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虽然国内鼓励PPP模式解决资金问题,但基建项目的大投入低收益问题,还是令诸多民间资本犹豫不决。

  “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比如摸清城市抗涝的底子、做好细致规划、有的放矢地推出项目、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等。”陈靖良称,城市内涝防治是一个体系建设,如何把控各环节进程、实现系统性优化,将大大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

  (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