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干部担当,社会助力!寨里镇精准扶贫斩穷根,倾心共筑小康梦
山林果园,生机盎然;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深秋时节,穿行在寨里镇的田野乡间,处处涌动着一股决胜脱贫、合力攻坚的热潮。
近年来,一场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脱贫攻坚战在寨里镇的青山绿水间展开。全镇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热度、速度,尽锐出战,力向贫困发起猛攻,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19年以来,寨里镇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紧扣“产业扶贫”这个根本,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扶贫机制,强化落实扶贫责任,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一、精准——帮扶覆盖到每一个贫困户
建立并组织实施“一档二化三查四有”工作机制。“一档”即村、贫困户、扶贫项目档案完整;“二化”即贫困户住宅整洁化,旱厕改造标准化;“三查”即查“两不愁三保障”,查用水、用电、住宅安全,查挂包帮扶效果和贫困户对扶贫工作满意度情况;“四有”即镇上有网格走访干部,村里有帮扶人员,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因病或其他原因返贫有救助渠道。同时建立“回头看”督查落实机制,成立专门组织,对“回头看”情况进行网格全覆盖抽查督导。对“回头看”走访,所发现的问题,立即建立工作清单,限期销号整改,对存在住房疑似问题,由第三方机构重新评估鉴定为C/D级的纳入危房改造,其余镇村组织修缮处理。对排查出的特殊困难的边缘户、医疗支出较大贫困户,逐户制定帮扶办法,进行帮扶,已为其中68户发放救助资金6.8万元。与镇卫生院协调为其中14户在紧急救助、送医到家、定期巡诊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对存在的环境卫生差,旱厕卫生差等问题,建立村级帮扶机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二、攻坚——靶向施策增强造血功能
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要想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就必须强化扶贫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2019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促进产业扶贫,兑现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前期产业扶贫项目收益,举办“核桃种植管理培训班”,帮助贫困户增产增收;深化实施“扶贫项目差异化分红”,确保扶贫项目的分红收益更加科学、精准。寨里镇今年以来分红3次,共计80余万元,覆盖40个村,帮助1580户贫困户增收。例如土孤堆村贫困户牛心滨,患有尿毒症多年,负担压力重,通过扶贫产业项目分红,促进增收10000余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牛心滨的生活负担。牛心滨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了他面对疾病的勇气”,也正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贫困的阴影。
三、聚力——干部群众全参与决战脱贫
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整合各级扶贫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建立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就业、孝善、政府保障三位一体的“1+3”脱贫攻坚模式。实现就业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多渠道帮助就业;强化孝善扶贫,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搭建社会扶贫平台,广泛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成立寨里镇200万元慈善救助基金,助力稳定脱贫。通过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干部与群众手拉手谈心,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彻底杜绝了“观光式”扶贫、“表面式”扶贫。寨里镇蓼坞村种植小米的贫困户多,种植面积广,但是销路不畅,价格不高。通过帮扶干部联系爱心企业,帮助贫困户打开销路,以每斤高出市场1元的价格卖给爱心企业,使户均增收1500余元,有力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淄川青山绿水“淌”金银,旅游扶贫成效显
特色产业带领百姓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淄川区深入挖掘全区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做山水文章、打绿色品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的新路径、新方式,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绿富双赢的路子。
实施品牌带动
夯实旅游扶贫基础
以打造全省重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淄川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了以景区观光、精品民宿、农家乐、家庭农场、采摘体验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模式,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2处、省级旅游特色村12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1处,农家乐经营户达400多家,初步形成了文化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2015年淄川区成功争创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2016年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引导太河镇峨庄片区、潭溪山景区,西河镇东庄村和太河镇杨家庄村等单位积极争取省级特色扶贫、省级旅游产业资金,共计1000多万元,助推当地旅游扶贫,广大群众从旅游发展中大获其益。
实施景区带动
积极搭建旅游增收平台
同时,依托潭溪山、齐山等重点景区,把景区带动作为旅游扶贫的主要平台,坚持龙头景区、重点项目综合带动,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程度高、带动力强的旅游扶贫路径。目前潭溪山、齐山等景区带动了周边30多个村庄、300多家当地农家乐发展,农副产品经营点已达到300处以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50余家,直接和间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景区与周边农家乐、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产业链”日趋明显,有效推动了旅游扶贫攻坚重点突破。
突出景点连片整合开发,打造峨庄艺术写生小镇、太河镇幸福片区和西河镇张庄片区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引导太河镇梦泉村、西石村、鲁子峪村、上端士村、下端士村以及西河镇东庄村、东峪村等贫困村,采取入股、出租等方式,把闲置破败的农家院,统一收储管理,集中打造高端民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整建制打造乡村旅游“财富聚宝盆”。鲁子峪村打造的芸弘山房民宿将原先闲置破败的旧房子改造提升,摇身一变成为高大上的新民宿和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一举盘活了资源,绿了河山,富了农民。
加强旅游品牌创建
引导扶贫工作开展
下一步,全区将加强旅游品牌创建,引导扶贫工作开展。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对全区生态、山水、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突出景点连片整合,重点打造“西部生态度假、中部城郊游憩、中南部山水休闲、东南部养生度假”四大板块,充分挖掘陶瓷琉璃、鲁作红木、太河矿泉水、富硒农业等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旅游与工业、农业以及其他产业的互补联动、融合发展,形成“旅游+观光采摘”、“旅游+文化体验”等“1+N”运营形式,大幅提升景区旅游品质,以品牌创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档升级和旅游扶贫攻坚工作开展。
优化进出东南部山区乡村旅游点和景区间道路,加大旅游厕所改造,依托淄川智慧旅游系统,以手机移动端游览、查询、营销、预定等智能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旅游”智慧服务平台。完善淄川区游客集散中心、太河游客中心功能,构建起集旅游服务、旅游投诉、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制定出台全区旅游人才引进和培训扶持政策,营造优良就业环境,吸引旅游人才来淄川工作。定期举办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培训班,利用省、市优惠政策,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期分批抓好村干部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建设具有专业素质的队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刘悦通讯员刘传帅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