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瞎掰”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济南的乔一兵就是它的传承人

  提起“瞎掰”,这个叫法的由来是因为它被制作好之后,要通过将其掰开来检验好坏,如果能掰开就是好的,掰不开则是坏的,需要重新制作,而它真正的名字是——鲁班枕,又名:“一块料”,传说是2600年前由“木匠鼻祖”鲁班发明的由一块整木板制作而成、结构复杂、可折叠的木制生活用品。

  鲁班枕打开可以当小板凳,合上则是睡觉时的枕头,便于携带,一物多用、方便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上雕刻的图案内容寓意丰富,制作巧妙,是古人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象征,也昭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鲁班枕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制作过程需锯、磨、钻、凿、抠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其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补缺的方法”一锯下去,两个面应相互蕴合,天衣无缝,或是一凿下去,一举两得。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关联。目前中国专门做鲁班枕的人不超20个。

  作为鲁班枕的制作大师,“桥式木作”的第五代传承人——乔一兵打造出了长度只有5cm,宽度1.5cm,厚度0.5cm的世界上最小的鲁班枕。这块世界上最小的鲁班枕整体处没有使用任何胶和钉子,是完全靠技艺一点点将整块木头掏制而成的。

  简朴的穿着,清瘦的身影,利落的板寸,坚毅的眼神勾勒出一幅匠心传承者的形象,初识乔一兵的时候他正在一间古朴木室用一双巧手在一块四方木板上提笔画线、锯子切割、凿子掏空、砂纸打磨。。。几十项工序制作着鲁班枕,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在他精湛的技艺之下显得游刃有余。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现在有一个理念,就是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乔一兵。

  上世纪90年代,上完高中的乔一兵选择进入部队成为一名真正的兵,关于这一点,他说这是受他爷爷的影响,他爷爷曾是胶东地区的老革命、老红军,是一位抗日英雄,是他们家的骄傲,因此他才会取名一兵,才会选择参军。虽然如今已经离开部队很久,但身为“红三代”的乔一兵在生活中仍保持着在军队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严于律己,为人处世皆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当兵期间,他还通过自学考取了美术类的大专文凭。从部队满役出来,乔一兵转业成为济南某单位的美工和宣传。2002年单位改制,他成了下岗工人,为养家糊口,他做过印刷、美工等工作,直到2012年,他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机。。。。。。

  2012年,乔一兵80多岁的老父亲在家整理旧物时,意外翻出自己在1966年绘制的一张图纸,出于追忆,就动手照着图纸再次制作起了鲁班枕。乔一兵回家时看到父亲正在制作自己幼时当玩具玩的“一块料”,出于好奇,便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鲁班枕的技艺。从小就受祖父影响,酷爱书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乔一兵没用多久的时间就“出师”了。也许是因为对鲁班枕的逐渐熟悉,乔一兵开始觉得制作鲁班枕“没有意思”,就此搁置一旁,很久没有再去触碰。

  乔一兵与鲁班枕再次有交集已是两年后,2014年,做陶烧窑时,乔一兵不小心将手弄伤,回家养伤期间,父亲每天在阳台研究鲁班枕的身影又吸引了乔一兵的目光,通过与父亲的沟通和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他发现之前制作的鲁班枕在一些细节上和图纸有着不小的差异,他制作的鲁班枕每节木头的粗细都一样(一端两根木节,另一端三根),这就导致做好的鲁班枕两端不对称。凭借父亲的图纸,他开始进行改进,制作讲究“平衡”、“和谐”的鲁班枕,也正是这次深入的探索让乔一兵开始真正的探究鲁班枕,“越看越觉得有趣,循着里面的门道,从此决定开始深究鲁班枕”。

  2015年,对鲁班枕、对乔一兵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鲁班枕申遗成功,正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乔一兵也在这一年决定承担起“桥式木作”第五代传承人的重任,继承祖上技艺,潜心跟随父亲学习鲁班枕的制作技艺。

  随着对鲁班枕的逐渐深入了解,乔一兵感慨“收获颇丰”——鲁班枕虽是一个小小的物件,但其中却蕴含着很多的道理,比如把鲁班枕合成一体,奇偶数两组关节档口的中线各往后让三厘,退避是为了更好的结合,这就体现出了中国中庸中和的传统理念;打开之后,鲁班枕呈现出的是一个‘天’字,上是天,下是地,中是人,人在天地间,万物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榫卯结构则又反映出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其核心正如我们国家现在所倡导的平衡、和谐,将对立矛盾的事物有机的合为一体,使其变得更加稳固。

  对于传承传统工艺、发展传统文化的道路,乔一兵不畏其中的艰难险阻一直默默坚持着,好在近年来济南市也越发重视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此乔一兵坦言,以“桥氏木作”传承人的身份加入到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是种巧合,是一种缘分,“大多数非遗项目能传承保留到今天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都多亏了党和国家对非遗项目、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我们这些手艺人迎来了春天。”

  乔一兵除去平时工作的时间,还致力于书画教育和公益事业等,一直在参加着济南市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如今这项文化惠民活动已经开展到了第十一届。乔一兵表示,这是他的爱好,也是他身为“桥氏木作”传承人的义务,更是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乔一兵在传承传统工艺、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创新。他积极响应济南文广新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的政策,致力于将“桥氏木作”作为一个品牌推广出去。在鲁班枕的工艺方面,他与多位专家、学者合作,积极融合时代特色,将木作工艺与银丝镶嵌和景泰蓝制作等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适应新时期发展和审美的优秀作品。对于鲁班枕的发展,乔一兵对手工鲁班枕的定位是收藏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制作出更多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一块料”木作,并量产出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它,在生活中运用到它,正如一开始乔一兵说的“我现在有一个理念,就是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白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