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垄的间隔,用不用“管家”粮食产量相差40公斤。山东夏收步入尾声,颗粒归仓前,聊城冠县范寨镇宁辛庄的王大爷早已对今年的收成了然于胸。不用亲力亲为,却能“坐等”丰收,靠着“互联网+”进入农田,范寨镇2038名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
王大爷口中的增产“管家”是刚刚半岁的邮农场。去年12月,聊城邮政分公司打造的邮农场项目在冠县范寨镇启动。这个以互联网为载体,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技服务融合的农业平台,通过村级服务专员,为农户提供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跟踪种植服务。从套餐肥配送、施肥提醒、浇水提醒、打药提醒到试验田产量对比、农事托管,邮农场都列有明确的计划和流程。“每亩地打多少克药、配多少水、怎么打,农技专家当场给庄稼问诊,都讲得很明白。”宁辛庄服务专员王美英介绍,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不仅让农民实现了降本增产,还学会了如何科学种田。
对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空心”家庭,还可借助平台实现农田全托管。“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服务专员,管理全部集成给邮农场,农户只需‘坐等’收获。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外出务工家庭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也为农村解放出了更多生产力。”邮农场项目工作人员王浩说。
科技助农效果如何,今年夏收是第一场练兵。“同样的土质,同样的环境,就这一个地垄的间隔,有没有专家指导产量相差40公斤。”站在范寨镇大纸坊头村示范田里,邮农场服务专员曹绍峰告诉记者。经小麦测产,示范田比对照田亩产量高出80-150斤,个别地块达到200-300斤。
现代农业要求大生产、大物流、大市场,小农户占有的土地、装备等资源有限,单纯依靠农民自己发展现代农业,先天条件和动力都有不足。“只有农户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才能撬动市场实现双赢。”邮农场项目负责人袁金亭说。从三农服务站到万亩示范田,再到如今的邮农场项目,邮政服务三农的模式在不断创新。半年来,邮农场在范寨镇累计发展13个行政村、13名村级服务专员、2038户农户会员,服务1.4万亩耕地面积,建设小麦季示范田643亩,玉米季示范田1192亩。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邮农场将继续整合农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公司、粮食企业等资源,搭建共享平台,进一步降低农民种植成本。“互联网+不是只属于工厂、城市,通过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模式,农业的生产和组织形式可以改变,农村和农民的面貌可以改变。”袁金亭说,“我们的目标就是不断完善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让小农户的‘小手’拉上现代农业的‘大市场’,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