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部门:从没要求全部停产整改;企业:得到通知“如果两次通不过验收,就要被吊销许可证”

  “整改”完成,却不敢申请“验收”

  从年初开始,除个别企业外,枣庄市40多家蛋白和风味饮料企业陆续停产。旺季即将到来,它们也没有开工的迹象。

  4月17日至25日,记者采访了部分饮料企业和枣庄市相关部门。

  一家饮料企业负责人张成(化名)说:“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电话通知我停产整改的。一家企业有问题,都要停产整改。要开工生产需验收通过才行。”

  虽然已整改完,但他却说,“不知道怎么改”,因为“改怕了”。

  “去年‘3·15’,枣庄几家饮料企业被曝光。枣庄立即要求饮料企业停产整顿。企业按照要求,将原来生产含乳饮料备案为乳酸菌风味饮料。标签也经过第三方检测,验收后恢复了生产。但今年2月15日开始,又要停产整改,说是包装、标签不符合要求。去年整改花了五六十万元。今年整改又花了三十多万元。”张成说。

  整改完,他没有去申请验收。“我们接到通知,如果两次通不过验收,就要被吊销许可证。到现在也没有一家申请验收,连个样板也没有。我们怕浪费机会。”

  记者了解到,当地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向市局(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整改验收技术小组申请验收。验收过程中发现仍存在需要整改事项的企业,根据整改意见整改结束后重启验收程序。全部整改并经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恢复生产;对第二次验收结论为“不符合”的,“启动撤销该企业相关食品生产许可程序”。

  一位在当地食品协会任职的企业负责人说,他支持整改,因为不整改就没法净化市场,不净化市场就不能提升,好企业也不能安心发展。

  但企业也有自己的担忧:有订单却无法生产,原来维持的客户很快就没了。

  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枣庄市现有饮料企业40多家,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之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去年主要在硬件方面进行了整改。但去年12月及今年1月,省、市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枣庄市少数企业仍然存在标签虚假标注、包装装潢“山寨”、傍名牌等行为,严重误导欺骗消费者。近3个月以来,枣庄市陆续收到多份监督抽检不合格报告,国家和省市场监管部门也分别对枣庄市饮料产品问题下达了有关通报或者督办函。在此背景下,枣庄市陆续出台了整治、规范、提升和清理的工作方案,高标准、严要求、依法依规做好饮料规范提升和复产验收工作。

  他说:“并没有下过要求全部停产整改的通知。有些企业是看到我们对出现问题的企业从严从重处罚,主动提出停产。也不是所有企业停产,个别生产安全,标准高的,我们还鼓励生产。3月29日,我们召开了全市蛋白、风味饮料企业整改提升工作培训会议,到会的40多家饮料企业负责人听得很认真。”

  在某家停产、但尚未进行整改的企业,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厂房四处漏风,还有灰尘,存在卫生死角。之前厂房外地面是炉灰渣铺的,工人干活还开窗户,存在安全隐患。”“也想整改。但光硬件就得五六十万元,不敢随便改,等别人改得差不多了,去学学怎么改。”

  一家整改即将结束的企业,生产过程全部“透明”,还主动设置了参观通道。负责人称已投入了几百万元,整改时间两个多月。

  截至4月24日,当地还没有申请验收的企业。

  对此,前述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称:“我们是想利用生产淡季这段时间整改。个别企业在观望,大部分都在改。整改要求功能区专用,城区企业可能会面临场地问题。当然还要花钱。现在整改的多,但施工企业就几家,得排队,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时间。”

  他说,枣庄饮料行业目前已被列为高风险产业。这次整改也是为了促进饮料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规范严格,企业数量逐渐减少。这次整改,可能要减少十几家。

  张成说,连续几次停产,影响很大。政府部门应积极作为,而不应这样简单化。

  前述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说,企业之间有微信群,各市(区)和镇主管部门和饮料企业联系很多,沟通没有问题。

  张成说当地饮料企业因为还想干、担心出问题,不敢去沟通,企业的“后顾之忧”没有集中反映到主管部门。现在,一些企业准备外迁,甚至不干了。

  4月26日下午,枣庄40多家饮料企业在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各级主管部门进行了一次座谈,企业对整改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对此,不少饮料企业很是支持。4月27日,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样面对面的沟通应该常态化,形成机制。发展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不加强沟通,只会激化矛盾。”

  近日,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会对企业整改提供技术指导,对符合标准的尽快验收,做到既严格监管,又优质服务。

  热情服务与严格监管,是营商环境的一体两面,食品行业尤其如此。如何完善监管、明确标准,让产业发展有规范、企业发展有合理预期,是个课题。

  (大众日报 记者 赵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