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专属 “医生”!科技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镌刻着中华文化的古老印记,经过时间的洗礼、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等人为破坏,有的依然光鲜亮丽,但有的已是满目疮痍、“病入膏肓”。对这些身陷危境的文物进行拯救,为它们“续命”,是文物修复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物修复是一个老行当,许多文物修复大师就像他们修复的文物一样,已然成为国宝。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科技在文物修复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文保新人的加入,使得文物修复这个历史久远的行业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蔡友振

  ▲项目团队共同探讨修复技术

  蔡友振就是这样一个文保事业的“新兵”,说是“新兵”,其实他在这个行业已经13年了。他是“80后”,西北大学文保专业“科班出身”。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他的初衷,他是服从调剂而阴差阳错地和这个专业结缘。随着在实验室中和文物的不断接触,他逐渐被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深深吸引,越来越喜欢上了这个职业。2006年,蔡友振正式加入文保事业中,后来成了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的一名修复师。

  在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记者看到,蔡友振作为济南市刘家庄遗址出土青铜器项目负责人,正和他的团队一起对文物做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很多文物修复是不可逆的,修复前要尽可能多地记录文物信息。

  ▲文物修复前进行影像资料留存

  与记者印象中的文物修复大相径庭,实验室和修复室内的X射线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激光清洗机等各种高科技的仪器让人目不暇接,修复师用不同仪器对文物做各种检测,就像是医生给病人看病前做血检和CT一样,根据这些化验和检查结果,文物修复师才能对症“开药方”

  ▲用激光清洗机清理青铜器的锈蚀物

  ▲用拉曼对文物样品进行物相结构分析

  以青铜器为例,文物修复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现存文物的保存状况、各种尺寸的数据测量,对材质成分构成、病害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精准的依据。修复师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完备的保护修复方案,然后实施去锈、整形、拼接、焊接、补配、作色等修复工艺,延长其保存时间。这种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的结合,让文物最大程度展现它的研究、利用价值。

  ▲文物修复前

  ▲文物修复后

  蔡友振说,中国传统的文物修复讲究“修旧如旧”,而国外文物修复强调可辨识性,原貌与“新修”泾渭分明。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物修复理念的融合,先进的修复理念也逐渐影响着当代的文物修复。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借助高科技手段是实现现代文物保护研究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