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博(左三)与林场职工一起参加绿化劳动。孙建博(左三)与林场职工一起参加绿化劳动。

  □ 本报记者 刘 磊 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 曹 钢

  “正常人都管理不好,孙建博一个残疾人来林场能干啥?”

  “我孙建博从今以后豁上这条命和大家伙一块干了!”

  这是任职淄博市原山林场伊始,孙建博面临的质疑和作出的回应。

  只为绿野满原山,愿做埋头栽树人。身为一名一级甲等肢体残疾人,他带领林场上千名干部职工,发扬担当实干精神,经过20余年的艰苦努力,使一个资源和规模都不出众的小林场焕发出勃勃生机,擎起了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的一面旗帜。

  敢于担当——

  接手负债4000万的“烂摊子”

  2月24日,走进原山林场,树木葳蕤、接天连日。临近惊蛰,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但在山里,迎面而来的寒风还是让人下意识地裹紧身上的棉衣。

  找到孙建博时,他正在护林防火检查站查看进山车辆登记情况。忙活完手上的工作,孙建博便带着记者朝山上走去。他的步伐虽然略显蹒跚,但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坚定,“林场无小事,这一忙起来,就闲不住”。

  1957年,原山林场初建时,当地山石裸露,森林覆盖率不足2%,林场的全部家当只有“百把镐头百张锨,一辆马车屋漏天”。为了让荒山披上绿装,当时林场新职工的第一堂课就是学栽树,在石坡上凿坑种树,从悬崖上取水浇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对国有林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原山林场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始走向市场,探索“以副养林”的路子,先后借助银行贷款上了木工厂、奶牛场、印刷厂和陶瓷公司等副业产业。但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林场副业经营并不成功,发展陷入困境。此时,市里又将濒临绝境的淄博市园艺场划归原山管理。原山林场外欠债务一度高达4009万元。其中,园艺场职工一年多没领到工资,医药费3年未报一分钱。

  怀着为国家做事、为职工解困的情怀,1996年12月,孙建博临危受命,担任起国有淄博市原山林场场长。而这时,他经营的陶瓷批发生意正做得风生水起,在外人看来,孙建博完全没有必要接手这个“烂摊子”。

  “作为共产党员,群众有困难了,党组织需要我承担这份责任,我就应该义不容辞、勇于担当。”孙建博说。

  艰苦创业——

  甩掉“要饭林场”穷帽子

  走马上任后,迎接他的没有鲜花和掌声。除了负债累累的“烂摊子”,还有部分干部职工消极悲观的情绪:“正常人都管理不好,孙建博一个残疾人来林场能干啥?”

  提起那段往事,孙建博仍唏嘘不已,但眼神里透着坚毅。他始终认为,原山林场要走出困境、获得发展,关键在党,全场180多名党员人人都应当是旗帜和标杆。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和韧劲,孙建博在任职后第一次职工会议上就发出了誓言:“我孙建博从今以后豁上这条命和大家伙一块干了。为了咱原山人过上好日子,就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我也情愿!”

  1996年以来,原山林场先后按照要求接管、代管了4家困难事业单位、近千名事业编制人员,平均4年时间就要整合一个面临破产、吃不上饭的困难单位。可以说,每整合一个单位,就要蜕上一层皮,难度可想而知。

  顶着压力,原山林场对下属6家亏损企业坚决关停并转,能股份的股份,能租赁的租赁,使有限的资金一下子盘活起来。又多方筹资建起了市场前景看好的纸箱厂、工具厂、酒厂、苗圃等。几年下来,林场的副业年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为职工补发了工资,报销了医药费。

  前所未有的改革,使原山林场重新焕发了生机,甩掉了“要饭林场”的穷帽子。

  不忘初心——

  “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栽树人’”

  靠副业让林场职工“有饭吃”的同时,孙建博始终谨记森林才是林场的立“场”之本。

  “绿起来是林场人的使命。”孙建博说,以前林场植树缺乏机制保障,年年栽树不见成林。他在场部机关创新实行“三三一”工作制,即三天办公、三天造林绿化、一天休息,自己也不例外。

  同时,林场把宜林地分段编号,每人承包一块,包期3年,验收成活率达到85%以上,年底发奖金。有了激励机制,新植树木成活率一下提升到了90%以上。

  如今,经过几代林场工人的不懈努力,昔日的荒山秃岭变得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提升到94.4%,730种植物在这里扎根,上百种鸟类在这里安家。

  同时,原山林场森林资源规模不断壮大,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9.7万立方米,变成了环境优美、生态优良的绿色资源宝库。

  现在的原山,采取的是“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按照原山人的说法,叫做“林场保生态、集团促发展、公园创品牌”,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有明确责任和主攻方向,体制机制更活了。

  在很多人眼里,孙建博是一名当之无愧的“林业英雄”,但在孙建博看来,这个荣誉属于每个原山人,属于全体林业人,“我自己其实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栽树人’,要干的事还多着呢”。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