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有108家,到2015年减少到12家,再到去年仅存的6家,作为上个世纪与粮店、菜店齐名,生意最为红火的服务机构之一,国营煤店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年,除了商城路煤店还在正常经营外,剩下的国营煤店都已经转为热线电话经营。

  门店冷清少有人问津

  推开吱呀着的铁门,商城路煤店藏身于兰考路9号的居民院中。沿途过来,记者没发现任何标牌指示或门头标识,只有院内的犬吠声和整齐码放着的一筐筐型煤还能证明煤店在正常营业。

△送煤工卢美荣正在商城路煤店整理煤筐,58岁的他搬得明显有些吃劲。△送煤工卢美荣正在商城路煤店整理煤筐,58岁的他搬得明显有些吃劲。

  “现在上门的人很少,门牌损坏后一直没挂,周边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儿还有个煤店,而且他们也用不上。”早上六点多,送煤工卢美荣正在往货车上搬运型煤。臂弯里25公斤一筐的型煤,58岁的卢美荣搬得有些吃劲。货车另一侧,62岁的傅相伟正在整理捆绳。傅相伟是青岛市燃料运销公司的员工,退休后还继续干着老本行。

△卢美荣说,他喜欢爬楼,每多爬一层楼就能多赚2块钱的脚力费。△卢美荣说,他喜欢爬楼,每多爬一层楼就能多赚2块钱的脚力费。

  门店现在只剩下傅相伟、卢美荣两位老人,一个代销、一个运送,货多路远的话,他们会再雇个开货车的司机,费用按次结算。傅相伟说,今早要送的1800斤型煤是昨天一整天的订单量,有时候运气差,一天一个订单都接不到。

  一个电话即可送货上门

  刚送煤回来,卢美荣接了个电话,洛阳路20号的一户居民订400斤型煤。

  因为离煤店很近,卢美荣打算拉着小推车分两次给居民送过去。检查了八筐要配送的型煤,卢美荣挑拣出一块有破损的,因为常年和煤打交道,他的指甲缝里嵌满了煤灰。

△卢美荣送了200公斤煤,挣了40多块脚力费。△卢美荣送了200公斤煤,挣了40多块脚力费。

  “这活脏,很多人都不愿意干,不过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还是挺热闹的,一个门店得有十三四个员工、十余辆地排车,忙起来连口水都捞不着喝,和现在冷冷清清的景象不一样。”穿梭在停满私家车的道路上,脚蹬布鞋、脖挂捆绳的卢美荣和周围的环境显得不是那么的搭调。

  用捆绳尾部的挂钩钩住煤筐,向后一转挎上筐子,让粗糙的绳子吃紧宽厚的肩膀,一只手抓住另一个煤筐一侧的提手,一只手扶住煤筐底部,用膝盖向上一顶,卢美荣就这样一前一后地搬运着100斤的型煤上了楼。搬到最后一轮的时候,卢美荣有点体力不支,5层楼中间休息了两次,额头上冒出几颗汗珠。

△卢美荣正在往制煤机里铲煤△卢美荣正在往制煤机里铲煤

  “我们这儿今年供热管道改造,心疼钱没舍得,家里烧着煤也就十五六度,明年咬咬牙,争取换上管道。”小区中有赵先生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虽说型煤越来越清洁,但始终不比集中供暖来得方便。望了望周围的老房子,卢美荣叹了口气,认真地数好票子揣进口袋,这一趟下来,他能挣40多块钱。

  回来的路上,阳光正好,拉着空车的卢美荣步子明显轻快了许多。卢美荣说,他喜欢爬楼,每多爬一层就能多赚两块钱的脚力费,最高能爬八楼,最远送到过胶州。卢美荣是沂水人,不烧煤的季节,他就回家种种地、看看孩子。

  不到10点半,商城路煤店当天的运送工作就已全部完成。闲暇之余,卢美荣和傅相伟会去位于杭州支路的燃料运销货场帮忙压制煤球,补贴家用。

  原市区最大煤店已关停

  从2014年的2042吨、到2015年的1320.5吨、再到2016年的779吨,青岛市燃料运销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今年1月份截至目前,一共销售型煤310吨。

  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这个颇具年代色彩的行业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老煤店的兴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卢美荣在青岛市燃料运销公司货场搬运型煤。△卢美荣在青岛市燃料运销公司货场搬运型煤。

  去年,记者曾探访过掖县路煤店,而今年,这个原市区门店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销量最高的国营煤店已经关门歇业。推开虚掩着的大门,偌大的仓库阴暗、冷清,积满煤灰的地面上还零散的摆放着几百箱型煤。

  记者在原掖县路煤店的地址看到,墙面和仓库大门上的送煤电话还没来得及擦除。“电话一直还没停,偶尔有电话打进来,就给老顾客解释一下,告诉他们还有哪能买到煤。”原掖县路煤店老员工徐忠翰告诉记者,这个号码就是他的,从1978年就业一直从事燃料销售和生产工作,他希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

  据了解,2017-2018采暖季,青岛市供热总面积约为2.41亿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11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清洁能源供热面积626万平方米。“去年,公司也大力推广过更为清洁的兰炭,但随着供热面积的逐年增加,煤店的惨淡经营也在意料之中。”青岛市燃料运销公司市场部经理尹宝森的心情有些复杂。

  来源: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