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耐心指导特殊青年做珠绣。

杨萍的办公室就是卧室,每天白天她主要照顾孩子们,晚上独自工作到深夜。杨萍的办公室就是卧室,每天白天她主要照顾孩子们,晚上独自工作到深夜。
杨萍与情绪不好的孩子谈心。杨萍与情绪不好的孩子谈心。
一半特殊青年没有上学,空闲时间他们学认字。一半特殊青年没有上学,空闲时间他们学认字。
特殊青年合作剪松紧绳。特殊青年合作剪松紧绳。
一名特殊青年在称棉花,中心的一些特殊青年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工作。一名特殊青年在称棉花,中心的一些特殊青年已经能够很好地完成工作。
孙兆红和同伴一起乘公交送货,两人谦让老人先上车,货物一直紧紧抱在怀里。孙兆红和同伴一起乘公交送货,两人谦让老人先上车,货物一直紧紧抱在怀里。
顺利送货回来的两名特殊青年开心庆祝,为对方点赞。顺利送货回来的两名特殊青年开心庆祝,为对方点赞。

  大众网青岛10月31日讯(记者 王悦音)杨萍拥有很多身份,她被称为坐在轮椅上为阿玛尼打版的“青岛最牛裁缝”,也是一群特殊青年的“蜗牛妈妈”。10月30日,大众网记者跟随杨萍在青岛市北区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度过了半天时光,了解杨萍与39位特殊青年的日常。

  一个动作重复三四个月 杨萍称“蜗牛”妈妈就要有耐心

  同沐阳光里的39名特殊青年大多患有智力残疾,他们每天八点半上班,除了每天例行晨练和学习之外,大部分有动手能力的孩子会在中心的6位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服装制作的辅助性工作,例如贴标签、裁剪松紧绳等等。工作过程中,杨萍与他们的交流非常特别。记者看到,两名特殊青年需要合作将松紧绳剪成相同宽度,这项普通人看来非常简单的工作,特殊青年却因为把松紧绳拽得太紧,而把松紧绳剪短。每剪一根,杨萍就会告诉他们:“松手,再松手……”。每次完成得好杨萍就夸奖“做的真棒!”杨萍说,教会他们一个动作通常需要重复三、四个月,当“蜗牛”妈妈就要有耐心。

  杨萍习惯称这些特殊青年为“孩子”。她说,刚开始接触这些孩子的时候,她也很不习惯,甚至半年都没能工作,当时她觉得,这些“闭着眼睛都能做到的事”,为什么他们就是做不到?慢慢地她发现,这些孩子就像“蜗牛”,不是做不到,只是注意力不集中,需要重复许多次才能做到,并且很多孩子在某一方面做的比普通人更好。杨萍指着一直没有学会剪松紧绳的特殊青年说,他其实穿松紧绳非常好,让他学习裁剪,只是希望他们能接触不同的工作,丰富他们的技能。

  这些孩子送来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时,大部分都没有生活技能,杨萍和中心的老师们花了4个月时间教孩子们系鞋带,现在,很多孩子已经学会了互相帮忙系鞋带,但大部分还不能完成自己系鞋带。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杨萍设立了“蜗牛的快乐驿站”,以“训练营”的形式与孩子共同生活3至4天,从早起、叠被子、晨练、洗澡、做饭等一件件小事,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完成独立完成。

  当了“蜗牛”妈妈 杨萍三年不远游

  杨萍的耐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她说,自己以前的脾气其实很急躁,是孩子们改变了他。

  杨萍从小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因为这个病,她虽成绩优异却与自己的“大学梦”失之交臂,为了躲避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她在高中毕业后跑到北京的亲戚家住,用一个月玩遍了整个北京。但这样爱游玩的她,自从2014年4月成立同沐阳光以来,就一次都没出去旅游过,外出深圳参展,也一头扎在搜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资料里,连一顿饭的时间都没能留给朋友。谈起这些,杨萍口中也不无遗憾,但她说,自己离不开孩子,孩子也离不开她,只要她不在,孩子们就会纷纷围着老师问她去哪儿了,所以她决定,要去玩就一定要带着孩子们一起,要一直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记者采访的半天时间里,杨萍的双重身份让她非常繁忙,不断有服装方面的问题需要处理,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同行打来电话“取经”交流。杨萍从事服装行业已经34年了,最初她在一家服装公司从事会计工作,慢慢对服装工作产生了兴趣,自强的她通过夜校学习了绘图和服装打版知识,一步步成长为业内有名的打版师,出色的技术让客户纷至沓来,她为阿玛尼等知名品牌打过版,也拥有了两家自己的服装公司,杨萍的服装设计样品曾使省内外30多家外贸企业年创产值2亿多元。与此同时,她也因为自己幼年的经历,决心无条件接纳残疾人,前后安置和带动1000多名残疾人就业。2014年,她经过青岛市残联的推荐,接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成立了同沐阳光,成了全国第一批“摸着石头过河”的人。

  虽然同沐阳光让她流失了服装行业很多客户,经济情况也大不如前,但杨萍觉得值得,并满怀希望,她不断摸索培养特殊青年独立工作生活的道路,让其他机构少走弯路,让智残的孩子们能够走上社会,企业慈善实现双赢。虽然目前看来路还很遥远,但她已经有了一些规划,未来她希望能通过快乐驿站让更多外地的孩子来青岛看看大海,年底计划开一个面包房,让这些特殊青年和家长一起做面包,争取成为一个盈利的店,让他们能够自己“造血”,而不是全部依靠“输血”。杨萍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志愿者、老师和企业能够为这些孩子提供帮助,缩短这条帮助残疾人的路。

  “蜗牛”妈妈教孩子实现了100多个第一次 称要干一辈子

  记者采访当天,中心一位叫孙兆红的智力残疾青年要在老师的陪伴下坐公交车去送货,他和另一位智力残疾的青年一起用手机查询公交线路,平衡性不好的两人一路紧紧抱着货物,乘坐公交安全到达了终点,把货物交给了客户。在孙兆红三年前来到同沐阳光之前,要完成这种任务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同沐阳光中有不少孩子都可以熟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甚至较普通人更加一丝不苟。

  在同沐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杨萍看到一位女孩制作的珠绣作品上面的珠子排列有些凌乱,就问女孩最近是不是情绪不好?女孩支支吾吾地说,自己的父亲生病了。杨萍立马联系了她的小姨,问清楚情况并且开导她,让与她最亲近的老师和她谈心。

  杨萍说,她只要看到孩子的眼神就知道他是不是有话要说。中心一位叫邱秋燕的32岁青年,患有4级智力残疾和斜视,无法从事服装作业,杨萍就安排她学做饭。刚来时连上下班都需要家长接送的邱秋燕,现在已经学会了自己蒸米饭、蒸馒头,她说自己前天还给妈妈做了炒辣椒,能够分担做饭的家务了。前段时间,杨萍发现邱秋燕的眼神像是有话要说,她特意把邱秋燕叫来问。邱秋燕说,自己想摆摊帮厂里卖衣服,这让杨萍非常感动。现在,邱秋燕不仅能摆摊卖衣服,并且自己能记清账,将卖的钱交给了杨萍。杨萍说她会把邱秋燕卖东西的钱都存起来,凑到一定数目后交给她的家人作为奖励。

  据统计,杨萍已经带着孩子们实现了一百多个第一次,孩子们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登山,第一次乘高铁……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凝聚着杨萍和中心老师千万次重复的叮嘱和心血。56岁的杨萍说,只要身体允许,七十岁八十岁也好,她会一直陪伴孩子们走完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