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月,“蓝天白云”刷爆了济南市民的“朋友圈”。根据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9月份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25.9%,为2013年来同期最低值,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同比下降明显,空气质量改善率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四,空气质量改善趋势显著。在气象条件同比变化并不显著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成为“泉城蓝”的重要保障,表明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政策适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成效初显。

  九月惊喜

  空气质量2013年来同期最佳

  市环保局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市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30(按8个国控子站统计),同比下降25.9%,是2013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浓度分别同比下降30.1%、35.0%、48.1%、17.9%、41.2%、2.5%。我市9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同比改善12个名次,是2017年各月排名改善幅度最大的月份。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大幅下降,意味着济南9月空气质量同比大幅改善。比这种变化更让人高兴的,则是空气质量改善率的大幅提升,因为这表明济南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在“加快”。今年9月,济南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四,其中,二氧化硫改善率排名第4,可吸入颗粒物(PM10)改善率排名第8,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改善率均排名第7。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中,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排第5名,同比改善18个名次,改善率排在第3位。

  9月份数据“亮眼”的背后,是今年以来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事实。今年1月-9月,我市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7.1%,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0.6%、9.9%、33.3%。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同比改善7个名次,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排在第12名,其中二氧化硫改善率排名全国第三。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中,我市空气质量同比改善11个名次,改善率排在第4位。

  原因分析

  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是主因

  曾经有人将空气质量改善的原因概括为“人努力,天帮忙”。主观因素固然重要,而气象条件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9月份我市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创下2013年来同期最佳,到底是“人努力”,还是“天帮忙”?

  根据市环保局相关专家的分析,去年9月与今年9月天气形势基本相同,扩散条件同样较好,而“降水”和“冷空气过境”两个影响空气质量向好的气象过程,去年9月是9天,今年9月是12天。虽然今年9月拥有更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和沉降的气象条件,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并不显著。

  “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才是我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主要原因。”市环保局相关专家表示,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原因有三:一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势启动,扬尘污染防治、散乱污企业清理、燃煤锅炉取缔和升级改造等工作的成效逐渐显现。二是2017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监督管理,化工、水泥等部分行业加严排放标准,大部分碳素企业升级污染处理工艺,污染物排放超标现象减少。三是济南市大型钢铁企业山东钢铁集团济钢板材有限公司(原济钢集团)关停作出的贡献。2016年9月济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40.35吨,占全市在线监控企业当月排放量的49.17%,氮氧化物排放量666.39吨,占全市在线监控企业当月排放量的49.10%。

  努力方向

  渣土等物料运输仍需强化治理

  济南9月份空气质量改善显著固然值得高兴,但是也应看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难度大、耗时久、易反弹等显著特点,若要彻底打赢这场攻坚战,济南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从9月份空气质量数据分析来看,济南臭氧改善幅度不大,说明还需加强对臭氧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控制力度。此外与国家二级标准年均值相比,济南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氮、臭氧浓度还没有达标,分别超标0.33倍、0.11倍、0.15倍、0.23倍,2017年1月至9月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中,两项颗粒物(PM10和PM2.5)分指数之和占比超过50%,说明颗粒物污染仍为我市环境空气污染的首要因素。颗粒物的首要来源为扬尘源,扬尘源中又以道路扬尘贡献最大。颗粒物晚间浓度高,说明晚间渣土等物料运输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大,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其他污染因子中,二氧化硫首要来源是固定燃烧源,占全市排放量的79.7%,主要是电力供热锅炉排放和民用散煤燃烧排放;氮氧化物首要来源是移动源,占全市排放量的45.8%,其中柴油车排放贡献率达到74.8%;挥发性有机物(VOCs)首要来源是工艺过程源,占全市排放量的50.1%,其中石化行业占比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