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花甲之年的重度残疾人,只有一条残缺的腿,却每日开着自己的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专门免费搭载老人、残疾人和出行不便的弱势群体。

  淄博人杜荣辉就是这么做的,过去因车祸致残而受到帮助,为了回馈社会,五年如一日,杜荣辉已经把开爱心车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他说,“只要剩下的那条腿还能踩油门,我就会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

  车祸后的蜕变

  21日上午,杜荣辉站在阳光下,笑容满面,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拿着抹布擦洗自己的爱车。当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迎接记者的到来时,让人忍不住想要上前扶他一把。尽管腿脚不方便,但掩不住60岁的老人从心底迸发的乐观。

  杜荣辉是淄博市公交公司的退休员工,虽然不是公交司机,但他当年还是考了个A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3月2日,杜荣辉遭遇重大车祸,这场事故让他永远失去了左腿,右腿右后交叉韧带断裂,右脚几乎少了一半,脚趾还剩两个。

  “车祸之后,我在医院治了两年,前后进行了11次大手术,很多人都以为我活不过来了。”杜荣辉说,那段时间除了身体上的折磨,精神也变得消沉起来,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更让他绝望的是,最后两次手术家里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单位的领导、同事,还有朋友、同学自发组织捐款,帮助他顺利完成手术。“如果没有他们,我不知道今天会是怎样,我决定用我的力量去回馈社会。”

  杜荣辉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名片,一张上面写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字样,最后一行专门印有“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免费用车。”

  做公益还得“撒谎”

  杜荣辉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做就是五年。

  “当时我还在住院,一个在4S店上班的同学知道我买车的想法后,以底价帮我拿下了这辆自动挡新车,还免费帮我装上了加气罐。”  

  出院之后,杜荣辉经过查体和交警部门的鉴定,将原来的A级驾照降为C1驾照。虽然身体残缺,遭遇不幸,可是在治疗期间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他想回报这些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可作为一个残疾人,自己该做点啥呢?

  2012年,杜荣辉驾车去洪山天伦老年公寓看望自己的母亲。走时,他发现一名老人想去看病,但身体不好,又不舍得打车,他就产生了帮助这些老年人的想法。

  一来二去,杜荣辉帮助的老人越来越多,很多老人觉得不好意思麻烦杜荣辉。为了消除这些老人的顾虑,他谎称这是老年公寓的“公益车”,渐渐的,杜荣辉的车成了老年公寓的常客。除了老年人,杜荣辉大部分时间还帮助残疾人,“单腿司机”的电话渐渐地被更多人知道。接到求助电话,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自己的价值显现出来了,杜荣辉决定坚持下去。

  最远去过青州

  杜荣辉和他的红色轿车几乎每天穿梭在淄博的大街小巷。医院、残联、敬老院,这些地方成了老杜和他红色轿车的固定去处。

  感动着别人的同时,杜荣辉也被别人感动着。沂源东里镇一名残疾人的母亲,为了报答杜荣辉对他儿子的帮助,非要给老杜一箱苹果。杜荣辉不收,结果老人竟然跪在车前,硬逼着他收下。杜荣辉说到这里眼眶湿润了,虽然只是一箱苹果,却是这一家人最好的回馈,让他倍感温暖,也让他有了更多坚持下去的理由。

  杜荣辉的母亲曾经在一老年公寓生活了十年。在母亲去世后,他想多为老人们做点什么。然而杜荣辉的家庭也并不富裕,住在一间仅有几十平米的老房子里,每月只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妻子的退休金也不多。即使这样,杜荣辉还是征得了家人的同意,为100多名老人每人买了一件冲锋衣,“妻子和女儿都很支持,女儿还给了我5000元钱。”

  不仅如此,杜荣辉还资助了6个残疾人家庭,“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助人的快乐无法用金钱计算。”杜荣辉说,虽然自己生活不富裕,但是还有比自己更困难的家庭,希望为他们尽自己绵薄之力。

  5年下来,他的爱心车义务接送里程累计15万公里,最远去过青州,认识了很多有困难的陌生人,并和他们结成朋友。

  家住张店区湖田镇的张群身患残疾,和杜荣辉在残疾人运动会上认识,现在两人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认识之后,老杜就经常过来,随叫随到,要不是有他,出门会困难很多。”

  “老杜太好了,我们是在助残日一个活动上认识的。”淄川的刘女士也是老杜帮助过的人之一,只见过两次面,但老杜给她留下了联系方式,如果需要帮助随时可以找他。

  带动成立公益群

  渐渐地,杜荣辉成了名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他并且被他深深地感染。现在杜荣辉有一个爱心公益群,这里面有残疾人,也有甘愿奉献的爱心人士,“目前群里有20多个人,我们会不定期发起一些爱心活动,接送高考生,帮助老人、行动不便的人,组织爱心人士给残疾人、孤寡老人赠送生活物资等。”

  “父亲的心态也影响着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向上。”杜荣辉的女儿告诉记者,现在全家人都理解并支持父亲去做这些事情,并尽可能地参与其中。

  杜荣辉说,他现在每一天都过得既快乐又充实,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不再因为出门而为难,他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都值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樊舒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