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器形、花色,这些都是日用陶瓷决胜市场的必备条件。但在硅元瓷器,这个以创新发明为主要生命力的陶瓷界科研巨人看来,要使产品最终脱颖而出,并经久璀璨,仅凭这些还不够。硅元人的秘诀是,先人一步,用科学的、健康的创新引领市场,从而在时代的脉搏中从容跃进。

  硅元瓷器32年的国瓷之路,就是一部耐读的科技与工艺创新教科书——

  硅元瓷器:32年国瓷之路

  2009年6月27日,近40度的高温在古老的北方瓷都肆意蔓延,草木葳蕤,街道空阔,毗邻高新区的硅元瓷器办公大楼内却是一派紧张有序的忙碌状态,昔日清净的楼道变得人影攒动,每一双匆忙掠过的眼神里面都透着未知的喜悦与激动。

  下午3:00,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临,让这座以创新著称的冰蓝的科技大楼陷入了空前的振奋,潮水一样的人群蜂拥着圈围在硅元瓷器展厅的每一个角落,摄像机、镁光灯的光线从四面八方包抄而来,空气里庄严肃穆与温暖激情交织澎湃。短短半个多小时,硅元瓷器从一个国瓷承订单位,一举成为各大媒体竞相刊载的当代国窑明星。

  承载这场华丽嬗变的底蕴,则是硅元瓷器绵延32年的国瓷历史。

  “五朵金花”国窑之根

  “自古北方无好土,名瓷名窑出江南。”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陶瓷发源地,淄博长达上万年的陶瓷历史中,竟然没有出过一件惊艳华夏的名瓷,这对于一个有着北方瓷都之称的城市,无疑是一种难言的屈辱。

  水质、原料、气候。决定一件瓷器内外素质的关键因素中,没有一种是淄博陶瓷独特的优势。没有好的土质、没有好的水源,没有理想的气候,淄博陶瓷想要从品质日新月异的当代陶瓷中胜出,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利用当地资源充分挖掘制瓷新材质、研发新工艺,创出淄博自己的特色瓷种。

  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有着58年历史的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人才济济加上科研专业化,让设计院在新材质研发过程中如虎添翼,最终成为勇闯淄博创新瓷路并最终改写淄博陶瓷历史的一笔浓墨重彩。

  从70年代末,硅元瓷器在日用瓷领域先后研制出五种新材质,被誉为“五朵金花”:滑石瓷、高长石瓷、高石英瓷、鲁光瓷、人工合成骨瓷。除鲁光瓷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外,其他四种瓷质均获了国家发明奖。

  滑石瓷是第一个获发明奖的瓷种,也是应用最为普遍的瓷种,目前市场上大量的强化瓷都是利用了滑石瓷的技术。细究起来,高长石瓷是美国总统府用瓷,骨质瓷是英国皇家用瓷,而只有高石英瓷,是中国人自己独有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日用细瓷新瓷种。

  高石英瓷的主要发明人是硅元瓷器的老领导杜祥荣,曾任淄博市委书记。从1965年在淄博瓷厂实验室工作时,杜祥荣就开始对高石英瓷着手研究,并亲自动手做了大量试验。石英由于本身矿物特性,含量愈高,釉面愈晶莹剔透,愈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质感。但高石英瓷的热稳定性极难控制,石英含量一高,烧制过程中就容易炸瓷。当时国内外的权威专家一致断言:高石英无法做日用细瓷。杜祥荣偏偏看好了高石英瓷。

  1978年,杜祥荣调入淄博硅酸盐研究所(现硅元瓷器)任所长,他利用硅元瓷器的先进的科研条件,带领硅元瓷器的张方训、吴金环等几位科研人员承接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漫漫长路,何其艰辛!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打破了高石英做细瓷的瓶颈,通过科学地控制石英粒度,合理地坯釉匹配,使高石英瓷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超过了传统细瓷的水平。

  1984年国庆节前夕,硅元要带高石英瓷样品到北京参加国庆接待用瓷遴选。已是淄博市委副书记的杜祥荣随与硅元瓷器的人一起,去北京中南海送高石英茶餐具样品。中南海对淄博的瓷器早有了解,早在一年前国务院餐厅就用上了淄博生产的鲁玉瓷。此次硅元人北上,更是彼此一见如故。看过样品后,遴选负责人连连点头,表示非常满意,并就下一步的供货品种、质量和进度作了安排。

  淄博的硅元瓷器从北京凯旋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年夏天,国内著名瓷区也由一名市委副书记带队,带上样品,径直去中南海问个究竟。并带有探询性质的口气说,自明清以来,北京御用瓷一直是我们所造,而今换上了淄博瓷器,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中南海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同志说:“你们别着急,先看看淄博的瓷器再说”。服务员拿来全套硅元瓷器的瓷器,他们看了好久没有做声,最后说:“三年以后再来替换吧!”。至今32年过去了,硅元瓷器的高石英瓷器不但没有被换下来,而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但中海的国务院、南海的中央办公厅使用,之后钓鱼台国宾馆、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全国政协等重要场合都开始频频出现硅元瓷器的身影。

  1987年,高石英瓷以无比凌厉的攻势一举荣获国家创造发明三等奖,同时夺得第15届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发明博览会金牌奖!初次出手,卓而不凡,这是我国日用瓷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枚创造发明金牌,并且硅元瓷器派出了2个科技人员在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国世界陶瓷年会上宣读了研究论文。

  “中华龙”独秀群芳

  硅元瓷器最华丽尊贵、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高档陶瓷代表,是建国50周年之际推出的国宴用瓷“中华龙”。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钓鱼台国宾馆也正值建馆40周年,决定在养源斋重新开发宫廷宴系列国宴,接待外国来访的政要。通过竞标,硅元瓷器获得了开发宫廷宴用瓷的重任。总经理殷书建亲自挂帅,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和著名陶瓷工艺专家刘凯民以及骨干科技人员组成了攻关小组,经过日夜奋战,一组华丽祥瑞、颇具宫廷气派的“中华龙”国宴用瓷首批产品“养源盅”诞生了。

  精美绝伦的“中华龙”国宴用瓷,造型古朴大方,耳把、盖顶为栩栩如生的圆雕龙;装饰工艺采用国际最先进的高温快烧釉中彩技法。彩饰以象征富贵祥和的明黄色为背景,青花色的海水、云龙和草龙花边采用手工绘制,彩色斑斓、雍容华贵,涵盖了龙的文化和陶瓷文化,彰显了古代皇家气派。

  该产品进入钓鱼台国宾馆成为国宴特供瓷之后,又先后进入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文化部、劳动社会保障部、中组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以及中国驻外领使馆等,部分产品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中华龙”系列国宴用瓷还曾先后多次在中法、中俄等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也曾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盛大庆典中受到世人关注。

  2000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美国参议院代表团。接见后,美国参议院代表团团长向总理提出一个请求,能否把茶几上的“中华龙”盖杯送给他收藏,朱镕基微笑着欣然答应。这位美方人士手捧“中华龙”盖杯,如获至宝,激动地连声说:“太棒了!太棒了!”

  32年 国际化产业角逐

  成为国瓷,必然有过硬的技术与品质。

  32年国瓷历史,彰显的不仅仅是实力,更是一种勇于进取不懈创新的精神。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做中国最好的陶瓷”,秉承这一理念的硅元人始终把创新当成自己的使命和企业的生命。为使硅元始终处于国内陶瓷领域的领跑者位置,公司每年都拿出10%的销售收入做为科研经费,并对科研进程给予全力的支持与配合。充足的科研投入保证了科研成绩,截止目前,硅元瓷器已取得2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有5项获国家发明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且每年都围绕高档日用瓷不断申请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

  “中华龙”从最初的养源盅、龙杯,到“龙凤呈祥”杯、二龙戏珠茶具、清泉茶具等系列“中华龙”国宴用瓷,再到今天的十八届常委杯、APEC茶具、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盖杯等,硅元创新内容不断丰富,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不断扩展。目前,中华龙系列国宴用瓷餐具成为硅元瓷器的灵魂产品,更成为我市陶瓷业的龙头产品,不仅带动了整个国内陶瓷产业的发展,还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硅元人的使命是把陶瓷作为一种文化而非单纯的产业,最终取胜的,不仅凭量,更重要的还是要靠质的不断创新和飞跃。”董事长殷书建告诉记者:“陶瓷业未来应该走高新技术陶瓷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日用陶瓷。现在国际上高新技术陶瓷美、日最强,中国还处于落后的位置,我们应该勇敢地肩负起振兴高新技术陶瓷这个历史使命,开创现代陶瓷未来。”

  穿越上万年烟火蒸腾的历史,硅元瓷器在新时期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国瓷神话。“中华龙”系列国宴餐具用瓷,作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经典之作,不仅使硅元瓷器的品牌形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使硅元“当代国窑”脊梁的美誉更名实相符。

  当官窑在历史的迷雾中逐渐淡去,当代国窑翻开了历史新篇,南北陶瓷格局的重新洗牌让无数勤劳智慧的瓷都人为之振奋雀跃,更有无数大小陶瓷企业在新一轮风口浪尖上衰落与崛起,挣扎与前行。

  32年国瓷历史,硅元瓷器已经从日用陶瓷的产区之战中胜出,拥有国字招牌的硅元瓷器,正以日新月异的品质开始国际化下陶瓷格局的新一轮角逐。